|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 05:52:00
|
只看该作者
高升学率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教育乱象
【高中苦学苦教在全国极为普遍,升学率重压之下师生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更可怕的是,这些现象长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被认可、被接纳,以至于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
山东省政府强力推行“不拿升学率说事”,这种决心是来自对现实、对高中现状的考量。
“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分管基础教育的张志勇一直为高中应试教育现状而忧虑。他说,高中生5点多起床,晚上10点才下晚自习,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身心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高达80%左右。
两年前,一位学生家长给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写过一封信:“尊敬的厅长,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家长,我觉得,高中教育再不改革,几年或者十几年以后,这批孩子恐怕就是一批只会看书考试的机器了,考试排名竞争,孩子的压力确实太大了。”
记者曾经到高中学校采访,每每有一些所谓的高考“励志口号”让记者触目惊心:“为了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为了母亲能抬起头走路,拼了!”,“社会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想成为哪种人?”还有的教室内贴着这样的标语:“不吃苦莫进此门”,“零抬头、无声音”等。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都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
有的媒体甚至创造了“过学死”这样一个新词汇。而因高考压力导致心理疾患的学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生苦学,一天十六七个小时。教师的生存状态呢?
一名高中教师妻子曾在网上道出了一位高三教师的非正常生活——《我的孩子就像没爸爸》:
我是一所重点高中学校一名高三教师的妻子。我给他算了算,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下班,除去中午2个小时和晚上1个小时吃饭时间,他每天在校工作14个小时,有时晚上回家后还得看作业到半夜。
我们好几天见不到面,更别提周末和节假日了,学校根本没这一说,甭说管孩子了。我就像在守活寡,孩子就像没爸爸。
我们是众多教师家庭的一个缩影,从我们这个缩影,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单从时间上来说是多么苛刻吧,就更别说别的了。
让我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吧!
高中教师妻子的哭诉,立刻引起大批网友的跟帖。
一位网友说:“在教师当中,像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更甚的是,女教师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在我们学校里,大家都说,当教师是不允许家里有任何事情的。家里有上了年纪的父母过生日,去请假,领导竟然说让父母把生日改成休假的时候再过!”
据了解,高中苦学苦教在全国极为普遍,升学率重压之下师生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学生没有快乐感,老师没有幸福感,师生身心被严重异化。
在为师生生存状况忧虑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一些教育现象。可怕的是,这些现象长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被认可、被接纳,以至于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非正常被视为正常,也许是教育莫大的悲哀。在这里,记者称之为教育乱象,略举几例如下:
县中模式。为提高升学率,一个县搞出一两个所谓的重点中学,网罗全县的所谓尖子学生,然后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全力向重点中学倾斜。这样“吃小灶”,再加上“早五晚十”、题海战术等配套而成的“县中模式”,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每年高考总是满载而归。至于在这“一枝独秀”的背后有多少普通学校被边缘化,有多少“非尖子学生”利益被漠视被剥夺,政府官员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关心的只是今年高考本县的升学率比其他县是多是少——这关乎他们的政绩。
生源大战。中考招生抢拉“尖子生”已成为高中学校之间暗中较量的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却是靠“钱”来说话。校长办学不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上,而用在想尽千方百计挖别人的好学生上,也叫“掐尖”:组织招生队伍,甚至人人分担招生指标,每完成一个招生指标,奖励多少钱,完不成要扣多少钱;委托招生经纪人,每招一位好学生给多少钱;给尖子生许诺以各种优惠条件,如免除所有学费,给予奖金……甚至出现一位所谓的尖子生,有几个高中学校来争夺,学生也借此待价而沽。抢夺尖子生,其本质是靠抢来的尖子生造成教学质量高的假象,由此谋求更多的利益:借优秀生源提高升学率,借升学率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择校生,以择校生获取高收益,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无序的生源大战以及背后赤裸裸的利益之争,导致对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的严重破坏,人们却视而不见。
培训工厂。高中成了高考培训班,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也许言重了,但也是实情。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导致的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简单化。有人调侃说,高中很好管理,跟工厂发“计件工资”一样,考上的大学生就是老师的“产品”,数数几个,然后发奖金。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来组织来实施,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拼时间,拼题海,高中成了培训班,老师就是教练员,一切的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升学率。不少高中学校取消了早操,体育课也可有可无。有的校长说,也知道让学生跑跑操、出出汗好,但就是舍不得那20分钟,“20分钟能让学生背多少单词、做多少题啊。”只要学习好、分数高,就是老师的心肝宝贝,其他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都可忽略。在“培训工厂”里,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异化——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被扭曲了,也被抛弃了。我们培养出的孩子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才”,而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情意不再。为了让自己班级的学生多考上几个大学,为了多得奖金,教师之间勾心斗角也频频出现,同事之间成了竞争对手。平常相互争抢学习时间,保密教案,保密从外地挖来的试题,争相对学生推荐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以领取回扣,甚至有的老师为了收取学生的补课费,课内不讲,课外讲……而在学生心中,教师的辛苦不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师生之间似乎是一种利益交换,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激没有感谢,高中毕业生往往出现焚烧书籍、打砸玻璃以发泄等现象。透视高中学校师生们被摧残的身心,剖析种种教育乱象,我们无法不痛心疾首,也无法不追问:这一切根源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