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9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二、采用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一定情景的产物,恩格斯曾提出“劳动创造了语言”的重要命题。人类在共同劳动中,在特定的情景下产生了交际的需要,于是语言便这样产生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在发展。因此,除了让学生自由写作之外,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再现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使他们对过去的生活产生更真切的感受。这样,他们会活跃、激动和兴奋,从而产生表达的需要。所以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练笔。无论是平时随机的观察,还是有组织的观察,都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激情。
我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的源头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涉世不深,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提炼能力,像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者"以一个为基础,合成其它"创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先有摹仿与借鉴,要模仿必先阅读,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
叶圣陶在四十年代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根”;“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到了六十年代,他又重申了上述看法,进一步阐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得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就有写文章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