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文化的情智差异看高考作文命题嬗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6: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绍振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广泛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可今年,媒体对于作文题的得失却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是不是今年的作文题不值一谈呢?我们不能仓促下这样的断语。

 少理性,多抒情——

 我国高考作文题仍存明显局限

 今年多数作文题仍然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象应该说具有冲击力。但是,此题和1998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在推动抒情上似乎大同小异。

 笔者去年曾撰文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欧美等国作文命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

 和北京卷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Ⅱ卷: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色盲,却因而在研究视觉缺陷上作出了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在这个故事里,矛盾双方转化为对立面几乎是无条件的,不加分析的绝对化被中国式励志所掩盖。

 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具有天经地义的性质。可是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自行立论,则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即质疑甚至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患者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如果以道尔顿为未来的绝对期许,则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漠视,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势。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算是达到当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的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的、片面的抒情惯性之中。我们应该承认,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欧美命题确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因此,就诱导批判性思维而言,我国的高考命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审传统,观理念——

  全面看待我国与欧美命题差异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片面地看待我国高考命题与欧美作文命题之间的差距。换一个角度看,欧美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的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则可能觉得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题,在一个英国人眼中,居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咂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考试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转引自英文版《环球时报》2009年6月11日第14版)

 实践证明,类似北京卷的作文题,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缺乏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程式化的考题并不要求抒情和想像,只要学生对特定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

 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大学和中学的师生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他方面(如互联网、电视)学到的更多。在什么程度上你同意这样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等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的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已经驾轻就熟。可面对这样的题目,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要惶惑起来。

 法国的作文题型在抽象分析上更为典型。如2009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理科作文题:

 期盼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是否荒谬?世界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我国作文命题的薄弱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受到忽视。而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泥于“真情实感”的抒情散文,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

 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随笔”要求明确一贯地阐述理念,深刻有效地展开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文章需要体现突出的批判性思维,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平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大学新生的起码水平。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都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6:30:00 | 只看该作者
重议论,考能力——

 “静悄悄”的命题改革渐行渐近

 从上述战略高度来审视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视角。

 在笔者看来,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命题有了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横遭拍卖为题写议论文”。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写成抒情散文的,但是命题者却“义无反顾”地要求写成议论文,其良苦用心很值得那些尚在盲目跟随习惯和现状奔波的同行们深思。湖南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而天津卷“我说九零后”和广东卷“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没有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至少为议论文的发挥网开一面。

 令人振奋的突破还在某些知识性考题中,大量题型超越了知识性,转而考核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而概括的全面和深刻,属于议论文的最基础素养。山东卷要求概括东盟10国财政部长会议宣言,广东卷阅读题要求回答托尔斯泰一生在“哪些方面”和土地须臾不可分离。这样的题型,比之前流行的阅读题中那些“下列诸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模式无疑要聪明得多,至少不会再出现那种为设置干扰项而捉襟见肘的窘态。

 在这些突破中,福建省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请看2009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3分)

 1.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2.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字,奠祭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2分)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从表面上看,这种题型属于“文字运用”。但实际上这是作文,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所谓“小作文”。这同时也意味着,福建卷的作文分值“悄悄”地增加了10分,由70分,变成了80分。

 分值为3分的题,要求非常明确,就是“下定义”。这里有3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题目要求智性的概括,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关键在于将感性的具体归结为抽象的普遍。第二,感性是纷纭的,而概括要求全面。要把纷纭的感性话语完全涵盖进去,就得把心理咨询的对象、问题、知识内涵和方法有序地组合起来。这既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又是对考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检测,大大超越了感性描写和抒情的功能。第三,这种题型还隐含着一个突破。它不仅仅是对中学语文具体教学效果的检测,而且在抽象能力的定位上贯彻了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准则。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与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

 分值为7分的题,提供了关于清明节的两种相反的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第一个小问题对于抽象力的要求更高一些:第一,在不同的感性现象中看出抽象的、相反的东西,也就是从矛盾中看出联系。第二,看到消极因素如何在另一种条件下转化为积极因素,冲突如何转化为和谐。第三,在语言上,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地抓住要害,这是进行第一手立论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小问题则进一步要求,针对如此矛盾的现象,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并且要作“简要阐明”。很明显,这一题里包含的定义、概括、阐释和分析,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

 当然,像福建卷这种“暗渡陈仓”的办法,固然回避了社会情绪的动荡,但也局限了改革的力度。

 其实,在许多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早就普遍出现了类似的题型。如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试卷的“名著阅读”部分(5分):《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智取”生辰纲的。这类中考命题的特点都具有主观、抽象、理性等特点,而不仅仅围绕抒情打转。(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26日第8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