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手勤——心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这样,我们找到了学生“怕”作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对作文“望而生畏”了。
作文的批改也是作文训练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写前指导、写中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搞好了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除了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之外,还有总批和眉批,画圈、打杠,可谓精批细改了。然而作为一般教师,上课、晨读、批改作业、辅导,一天下来已是筋疲力尽,那需要精批细改的八九十本作文只得放在下班或休息日了。我们如牛负重,气喘吁吁。而学生也未必领情,自己绞尽脑汁的作文被改得“遍体鳞伤”,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伤口”,而是那“命根”——分,有的甚至连错别字都熟视无睹,我们是劳而无功,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也不显著。静下心来想想,要改变这一常规,就应从“改”上下功夫,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1.互改。可以在同桌或同班里进行,要求对字、词、句、段、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全面衡量,并且指导写评语。第一次要求写出几句评语,以后每次递增,保持下去,直到能把整篇作文评改得较有条理、较完整为止。开始学生会感到难度较大,教师应慢慢引导:全篇有多少错别字,造成的原因是什么;用词有哪些不准确,原因何在;有哪些词语用得恰当,用得有特色,原因又是什么;有哪些句子不通顺,毛病在哪里,该如何修改;中心是否明确突出,材料是否典型;处理材料是否详略得当;篇章结构好不好,好的与不足的各在哪里……再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目,强调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再打分,评改人签名。如此几次,学生就能熟悉地进行了。叶圣陶先生讲过,文章是学生写的,最有权利修改的是学生自己。把评改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会很高,也一定会很认真。
2.互审。即交换审查。评改结束后,同学之间交换审查,要求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是若干句,以后逐次递增,如此由少到多。要求审查人必须把原作和评改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提出不足。审查人也要签名。
3.反馈。即评改和审查结束后,交给原作者,原作者可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反馈意见。课外可以商讨,若有争执,可由教师评定。
4.推“优”。就是由评改人推荐优秀作文,请原作者在班内朗读,接着由评改人和审查人朗读自己的评语,然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随后由教师总结。
5.评“优”。在朗读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作文,由原作者修改后打印出来,挂在学习园地,供大家欣赏。
学生自评自改,可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堆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钻研教材,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有比较、有鉴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使学生的写作量有所加大,增加了作文课堂密度。使过去一个题目一篇作文,变为一个题目要写三篇。如此就能尽快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另外,还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将终身受益。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学别的行当大体如此,写文章,恐怕连这也难以做到,只能是“师傅指指门,修行在自身”。学生在“规矩方圆”基础上,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才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