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4 06:10:00
|
只看该作者
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终继五国迁灭, 继五国:接在五国之后。迁灭:灭亡。与下文的“革灭”同义。“迁”和“革”都有“改变(政权)”的意思。 何哉? ○承上设问,再掀一波,由对赂者的论述转到对不赂者的论述,与首段设问紧相照应。 与赢(yíng)而不助五国也。 与赢:结交秦国。与,交好。赢,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与”而“不助”,与赂者无异;依附秦国,坐视五国被灭而不救,是齐“迁灭”的原因。 五国既丧, 既:已经,已然。 齐亦不免矣。 ○结果齐亦孤立无援,势在必亡。先以齐之亡事单出,说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上为一层,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副词。远略:长远的打算。略,谋划。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叙守土抗秦之不赂者,褒赞之情溢于言表。次写燕赵之事,先合后分,写法与前有异。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斯用兵之效也。 斯:这。效:效果,作用。○极赞“用兵之效”,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 至丹以荆卿为计, 言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秦灭韩攻赵之后,兵逼易水攻燕,燕太子用荆卿刺秦王,事败,秦盛怒攻燕,燕王喜杀丹以谢罪,徙居辽东。荆卿,荆轲,卫国人。 始速祸焉。 始:才,副词。速:招致。○错误地改变抗秦策略,企图以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终成祸因。先分写燕国。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可见“兵”是“利”的,“战”是“善”的。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李牧连却之。 李牧:赵国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相持年余不分胜负。后赵王中了秦的反间(jiàn)计,杀了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却:击退。○用武形势大好,亦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 洎(jì)牧以谗诛。 洎:及,到,介词。以谗(chán):因遭受谗言,介宾词组作状语。诛:用于被动意义,被杀。 邯(hán)郸(dān)为郡。 邯郸:赵国都城,故址即河北省邯郸市,城周达数十里。言邯郸变为秦国之一郡,意谓赵国灭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中反间计,错诛良将,用武不终,导致灭亡。字里行间,渗透惋惜之情,意在阐明对敌坚持斗争的重要。次分写赵国。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dài)尽之际, 且:况且,而且,连词。革灭:除灭,消灭。殆:将近,几乎,差不多。际:时。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孤立无援而危险。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不得已: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得不如此。○亦说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与首段结语“故曰‘弊在赂秦’”呼应关合。“战败而亡”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相对照,更显出赂奏的恶劣与可耻。“诚不得已”一语,充满作者的惋惜与同情。写法再由分而合,灵活多变,引人入胜。上为二层,分析燕赵灭亡的原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假使当初。三国:指韩、魏、楚三国,它们都曾割地赂秦。爱:珍惜。○以“向使”虚拟一笔,根据作者的看法提出假设,先言韩魏楚不割地赂秦而乞求“一夕之安寝”。 齐人勿附于秦, 附:依附。○次言齐不“与赢”而“助五国”。 刺客不行, 刺客:怀挟兵器进行暗杀的人,此指荆轲。不行:不去秦国。○再言燕不“以荆卿为计”。 良将犹在, 犹:还。○卒言赵不“谗诛”李牧。 则胜负之数(shù), 数:定数,命运。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如。 或未易量(1iàng)。 或:或许,也许。量:衡量,估计。○由以上假设推导出结论:六国与秦,胜负难定。从论点的反面翻出一层新意,申说了不赂秦未必灭亡的道理,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作了有力的反证。笔锋宕转,精神饱满,笔力豪肆,气势雄浑。将六国并写,其章法与前又有不同。上为三层,以假设从反面总结六国的破灭,提出抗秦救亡图存之道。
剖析齐、燕、赵三国因“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史实,着重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了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中心论点。
呜呼! ○以感叹起句,语势激昂,扣人心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以礼相待,名词活用为动词。奇才:非凡的人才。 并力西向, 并力:齐心合力。并,齐,同。西向:向西对付秦国。秦在函谷关以西,六国在东。 则吾恐秦人食(shí)之不得下咽(yān)也。 恐:恐怕,担心。反语。食:吃饭。动词。之:相当于“而”。下:咽下,动词。咽:咽头,名词。○紧承上段之末的设想发抒感慨,言六国本有很好的条件,如果不赂秦而联合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 悲夫! 夫:啊,语气词,表感叹。○又一慨叹,流露出无限惋惜之情。语势又转一面。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承上启下,继又回到史实,揭开“赂秦”病根之所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日日、月月,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言六国终因赂秦之失而招致灭亡,实在令人痛惜!与第二段文意照应,重申赂秦之弊。 为(wé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动词。无:通“勿”,不要。“使”后省兼语“之”(代自己)。○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地告诫当国者,应吸取这惨痛的历史教训!
针对历史发抒感慨,惋惜六国的失策,主要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讽劝“为国者”应以此为训,对敌要敢于斗争。
以上为论史评古,以下则是刺时砭今了。
夫(fú)六国与秦皆诸侯,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首,表示要阐发议论的语气。亦叫发语词。○意犹未尽,又以“夫”字领起一段。 其势弱于秦。 于:表示比较,介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第一个“之”,代词,指代秦国。第二个“之”,助词。○行文略作回荡,以六国虽弱,如不赂而战,犹有可胜的评古推开,引出下文对时政的评论。 苟(gǒu)以天下之大, 苟:假若,如果,连词。以:介词,凭借。○言北宋拥有一统天下,比六国要强。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意谓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跟随,沿袭。故事:旧事,前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意谓连六国也不如了。是:这,代词。○言宋若步六国后尘,结局更为悲惨。以北宋与六国相比作结,警告北宋当局应从中吸取教训,改弦更张,去赂用兵,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评论中肯,言简意赅;语调沉痛,情重意浓,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为一篇之警策。
针对现实发抒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