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中心小学 李翠平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每次听课,笔者总会为执教者那精炼准确、富于变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深深折服,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言辞恳切的评价语而感动。的确如此,精当的评价语、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许多教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对学生采取了赞赏、肯定等富有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乍一看似乎很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标理念,但就当时的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仔细推敲,笔者认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许多做法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一种误解,亟待指正。
一、教师评价方式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1:“大派送”式评价。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试想,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曾记得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秋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此时,老师的一番好意成为伤害学生的“罪魁祸首”。
对策:诚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误区2:“信口开河”式评价。
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时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漏掉了好几个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评价朗读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对学生朗读不加以认真倾听就胡乱加以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孩子怎么会进步?
对策: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善于倾听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要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耐心认真听学生读书、发言、提问,才能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学情,对教案作出及时适当调整,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捕捉到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宝贵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讨,擦出智慧的火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学生把“船帆”读成“帆船”,教师听出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船帆”与“帆船”之辩,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涨,通过辩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误区3:“功利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工具,如小红花、智慧星诸如此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一些“拿红花”“摘智慧果”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渲染出活泼的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学生会把学习目标置之脑后不顾,只在乎眼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作学习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即答对了问题就想得到奖励,得到了奖励就可以“高枕无忧”,心安理得地去玩了。在笔者的课堂上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一些孩子得到了老师的“拼音果”或“智慧星”,就在座位上用手摸,用彩笔涂画,反复粘贴,全然不顾接下来该学习什么。这一结果显然与老师的初衷相悖。
对策:追求评价的最大效益,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内在的兴趣是学习最佳动力。所以,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误区4:“一言堂”式评价。
一些教师总认为让生生互评,学生语言表述不准确,或因学生不会评价,要花时间引导,索性就取消了,这样课堂教学评价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表现怎样全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普遍,这样的评价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对策:自我评价明方向,他人评价促发展。“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日后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
要重视发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在评价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作出判断,既看到成绩,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发现问题,找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而“生生互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他们在互评中能找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从而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在评价他人时,学生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这是“师生评”难以收到的效果。更主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误区5:“武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答出了教师期待的答案,教师就会以高度的评价结束话题,而对于一些错误的答案或不太标准的答案马上予以否定,很快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确,课堂教学评价要即时,但语文的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悟,当学生的看法有分歧时,如果以即时评价来结束,就会显得片面、草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也就无法获得真知灼见。
对策:课堂教学以即时评价为主,适时使用延缓评价。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要鼓励和赏识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发表独到见解,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他给了学生这样一个发散思维话题:“学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乌鸦太傻了。”有的说:“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爱听好话,会上当受骗。”有的说:“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显而易见,前两个答案是正确的,但这位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谁是谁非,而是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说:“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吗?”当他发现还有部分同学赞成第三种观点时,教师一愣,然后引导学生就第三种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教师才评价:“这只狐狸是很聪明,但聪明不能用来骗人,做坏事……”在这里延缓评价,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折射出个性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