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语文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名师备课讲义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校资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预习提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回顾了这段历史。



文章从这个角度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因为一般的新闻报道都落笔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而本文作者一反一般新闻的通例,引述大量的背景材料,转入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叙述。这就使得本文立意的角度更高,使人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眼前的成就,更应当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了解中国的航天人为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学习本文应当采用的方法是:



1.把握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对照。



2.扩大知识面,学习航天精神。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6:40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开头三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本文导语采用了描述和评论相结合的写法。发射场“朝阳辉映”;发射架“耸入云天”;“神舟”五号“乳白色”;“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逼真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①,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②,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③。(①飞天梦想:我国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可以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②几百年:这是从明代14世纪末算起,当时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载人航天”家,名字叫万户。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但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我国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③近半个世纪:从1958年党中央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到2003年载人飞船升空,历时45年。)



从这一段开始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由这个段落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叙述我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交代“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深层背景。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在今天看来,相当简陋:重约84公斤,星上装备的仪器仅仅是两台信号发射机,而发射机是靠三个传统的化学电池供电,光这电池的重量就占去了卫星的三分之二,且寿命短,发射功率只有1瓦。再从卫星发射的高度来看,轨道的近地点只有215公里,远地点也不过才947公里。但这是从我们这个地球村里走向太空的第一位使者。]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①,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①火箭的发源地:“火箭”最早的含义是“带火的箭”,公元220~265年“火箭”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代的古籍上。火药发明后,宋代兵家打仗时,就把火药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引信后,靠火药喷火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火箭已具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在明朝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记载了近300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两段文字交代了中国航天事业诞生的背景,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到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的志气。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①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①翌年:第二年,此处指1958年。翌,yì,次于今年、今日的,翌年、翌日、翌晨。)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次火箭的设计者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发射场是一块不毛之地,濒临东海,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发射场条件异常简陋,仅有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没有步话机,更没有电话,发射场总指挥下达命令,靠扯着嗓门大声喊叫,或者挥动手臂使劲打哑语。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时,没有专用加注设备,用自行车打气筒作压力源;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但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却成功地飞上了天空。它从1959年10月10日开始研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枚主火箭,不到半年就首次发射成功。]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是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4月25日18点,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重82.2千克,我国第一颗卫星超过了它们的重量总和。]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①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①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4月,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讨论着中国的飞船。由于时值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当时,我国自己还研制了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还制作了一个全尺寸的飞船模型,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周恩来总理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以上几段叙述了我国六七十年代航天事业的初步成就。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鼓舞下,1960年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步跨进了航天领域,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载人航天的计划不得不中途搁浅,“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全国人民渴盼的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却因此止步不前。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①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①4位著名科学家:即王大历、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①”。(①863计划:主要包括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其中的第二大领域,简称为863-2领域。)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规划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二步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这两段写“863计划”出台,邓小平英明决策,科学家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停滞了十年的航天事业重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①,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②,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①型谱:型号类别。②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①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①横亘:原指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这里是比喻拦阻。亘,ɡèn。)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四艘飞船的区别:“神舟”一号飞船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大大缩短发射的准备时间。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神舟”三号飞船,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还首次进行了逃逸系统试验。逃逸系统可在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的紧急情况下,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神舟”四号飞船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期间进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探测、综合精密定轨试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也全面参加试验。此前,预备航天员已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这次试验还按照正式载人飞行的要求,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救护人员到位并进行了有关演练。]



以上十一个自然段叙述了近十年来新的航天史。先叙述江泽民“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中国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然后叙述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怎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终于使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把航天征程的艰难曲折充分展示在读者面前,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民族和航天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从第4自然段开始至此,文章完成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的历史的回顾。根据发展的过程,文章分三个阶段叙述;第一阶段是在苏联卫星升天之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于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1970年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但是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原因,航天事业不得不停步不前。第二阶段是80年代,邓小平批准“863”计划,给航天探索注入了“催化剂”。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后,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的航天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阶段是重点,作者详细叙述了我国航天科学家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发射“神舟”一~四号飞船,保证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经过,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世界航天技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美国的航天飞机,一是俄罗斯的航天飞船。中国走的是俄罗斯的道路,但我们不是被动地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1992年我国航天科学家论证的时候,瞄准的赶超目标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俄罗斯“联盟—TM”飞船。"联盟—TM"的技术特点是:第一、三座飞船,一次可以上3个人。第二、三舱飞船,有三个舱段:推进舱、返回舱、生活舱。第三、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在"联盟—TM"生活舱前头,有一个对接机构,可以和空间站对接。第四、增加了逃逸塔,有救生工具。在待发段、低空、高空,一旦出事,都可以使宇航员逃生。我们的神舟五号不仅完全达到了“联盟—TM”的水平,而且还有超越。第一、我们在轨道舱(生活舱)前头还有一个附加段,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这个多功能的轨道舱,俄罗斯是没有的。俄罗斯的"联盟"号飞5天之后,3个舱一起返回,生活舱、推进舱在大气层烧毁,只有返回舱回收。我们"神舟"号的轨道舱要在轨道上再飞半年,用它做科学实验,等于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二、我们跨越了"猴子阶段"。美苏发射载人飞船(机)之前都要用动物做试验,来检验舱内的生存环境。我们用一台代谢模拟装置来检验,让这台科学仪器像人的呼吸一样,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用另一台设备把排出的二氧化碳吸附、转化。我们跨越了动物试验阶段。所以,我们的神舟五号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飞船,是一步到位,跨越式发展。它是足以使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伟大壮举。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4圈,历时2I个多小时。16日6时23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结束对航天史的叙述,遥承开头,转入对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叙述,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6:59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主体阐发历史事实,结尾呼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文章重心在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飞天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说起,接下来叙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载人航天不得暂时中止;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使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不仅仅是传说,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把飞向太空的航程完整清晰呈现于读者面前。



2.语言形象生动。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亦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7:21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开头三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本文导语采用了描述和评论相结合的写法。发射场“朝阳辉映”;发射架“耸入云天”;“神舟”五号“乳白色”;“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逼真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①,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②,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③。(①飞天梦想:我国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可以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②几百年:这是从明代14世纪末算起,当时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载人航天”家,名字叫万户。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但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我国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③近半个世纪:从1958年党中央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到2003年载人飞船升空,历时45年。)



从这一段开始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由这个段落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叙述我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交代“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深层背景。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在今天看来,相当简陋:重约84公斤,星上装备的仪器仅仅是两台信号发射机,而发射机是靠三个传统的化学电池供电,光这电池的重量就占去了卫星的三分之二,且寿命短,发射功率只有1瓦。再从卫星发射的高度来看,轨道的近地点只有215公里,远地点也不过才947公里。但这是从我们这个地球村里走向太空的第一位使者。]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①,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①火箭的发源地:“火箭”最早的含义是“带火的箭”,公元220~265年“火箭”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代的古籍上。火药发明后,宋代兵家打仗时,就把火药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引信后,靠火药喷火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火箭已具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在明朝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记载了近300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两段文字交代了中国航天事业诞生的背景,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到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的志气。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①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①翌年:第二年,此处指1958年。翌,yì,次于今年、今日的,翌年、翌日、翌晨。)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次火箭的设计者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发射场是一块不毛之地,濒临东海,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发射场条件异常简陋,仅有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没有步话机,更没有电话,发射场总指挥下达命令,靠扯着嗓门大声喊叫,或者挥动手臂使劲打哑语。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时,没有专用加注设备,用自行车打气筒作压力源;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但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却成功地飞上了天空。它从1959年10月10日开始研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枚主火箭,不到半年就首次发射成功。]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是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4月25日18点,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重82.2千克,我国第一颗卫星超过了它们的重量总和。]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①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①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4月,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讨论着中国的飞船。由于时值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当时,我国自己还研制了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还制作了一个全尺寸的飞船模型,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周恩来总理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以上几段叙述了我国六七十年代航天事业的初步成就。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鼓舞下,1960年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步跨进了航天领域,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载人航天的计划不得不中途搁浅,“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全国人民渴盼的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却因此止步不前。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①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①4位著名科学家:即王大历、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①”。(①863计划:主要包括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其中的第二大领域,简称为863-2领域。)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规划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二步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这两段写“863计划”出台,邓小平英明决策,科学家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停滞了十年的航天事业重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①,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②,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①型谱:型号类别。②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①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①横亘:原指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这里是比喻拦阻。亘,ɡèn。)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四艘飞船的区别:“神舟”一号飞船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大大缩短发射的准备时间。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神舟”三号飞船,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还首次进行了逃逸系统试验。逃逸系统可在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的紧急情况下,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神舟”四号飞船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期间进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探测、综合精密定轨试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也全面参加试验。此前,预备航天员已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这次试验还按照正式载人飞行的要求,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救护人员到位并进行了有关演练。]



以上十一个自然段叙述了近十年来新的航天史。先叙述江泽民“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中国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然后叙述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怎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终于使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把航天征程的艰难曲折充分展示在读者面前,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民族和航天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从第4自然段开始至此,文章完成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的历史的回顾。根据发展的过程,文章分三个阶段叙述;第一阶段是在苏联卫星升天之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于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1970年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但是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原因,航天事业不得不停步不前。第二阶段是80年代,邓小平批准“863”计划,给航天探索注入了“催化剂”。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后,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的航天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阶段是重点,作者详细叙述了我国航天科学家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发射“神舟”一~四号飞船,保证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经过,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世界航天技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美国的航天飞机,一是俄罗斯的航天飞船。中国走的是俄罗斯的道路,但我们不是被动地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1992年我国航天科学家论证的时候,瞄准的赶超目标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俄罗斯“联盟—TM”飞船。"联盟—TM"的技术特点是:第一、三座飞船,一次可以上3个人。第二、三舱飞船,有三个舱段:推进舱、返回舱、生活舱。第三、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在"联盟—TM"生活舱前头,有一个对接机构,可以和空间站对接。第四、增加了逃逸塔,有救生工具。在待发段、低空、高空,一旦出事,都可以使宇航员逃生。我们的神舟五号不仅完全达到了“联盟—TM”的水平,而且还有超越。第一、我们在轨道舱(生活舱)前头还有一个附加段,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这个多功能的轨道舱,俄罗斯是没有的。俄罗斯的"联盟"号飞5天之后,3个舱一起返回,生活舱、推进舱在大气层烧毁,只有返回舱回收。我们"神舟"号的轨道舱要在轨道上再飞半年,用它做科学实验,等于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二、我们跨越了"猴子阶段"。美苏发射载人飞船(机)之前都要用动物做试验,来检验舱内的生存环境。我们用一台代谢模拟装置来检验,让这台科学仪器像人的呼吸一样,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用另一台设备把排出的二氧化碳吸附、转化。我们跨越了动物试验阶段。所以,我们的神舟五号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飞船,是一步到位,跨越式发展。它是足以使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伟大壮举。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4圈,历时2I个多小时。16日6时23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结束对航天史的叙述,遥承开头,转入对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叙述,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7:59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主体阐发历史事实,结尾呼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文章重心在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飞天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说起,接下来叙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载人航天不得暂时中止;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使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不仅仅是传说,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把飞向太空的航程完整清晰呈现于读者面前。



2.语言形象生动。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亦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8:20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问题探究



2003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致电热烈祝贺,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怎样理解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对我们青少年什么意义?学了这篇课文,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探究思路



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和发扬航天精神。对航天精神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以激励我们为振兴祖国而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



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后写的一篇感想,可供参考。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作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与人类走出森林、走向大海的每一次探索一样,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从夸父逐日的艰辛跋涉到万户飞天的悲壮实践,直至杨利伟独上九霄的太空之旅,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这样的艰险和牺牲。但,正是这种风险和牺牲,带动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传唱,造就了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凭着这样的勇气和精神,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短短5年内,均具备了与杨利伟一样遨游太空的能力。近2000个日日夜夜,他们一次次向着生理极限冲刺,晕倒了爬起来,累垮了挺起来,直至完成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凭着这种勇气和精神,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又一次向世人表明,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特别能攻关”的队伍,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一位技术人员的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当梦想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我国已经宣布,实施探月计划,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往火星……我们的梦想也将因此飞翔得更高更远。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自强不息的脚步永远向前,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去创造新的光荣。



伟大的创举,光荣的梦想,是那么的激励人心,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那颗澎湃的心。而我们,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在祖国妈妈的培育和浇灌中茁壮成长,她期盼着:孩子啊,孩子,快快成长,祖国要靠你们去实现梦想。妈妈的期望催促我们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21:08:38 | 只看该作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A.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的发射架。



B.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     )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经(      )了。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弧内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1)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   )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2)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     )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3)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4)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    )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起的作用:



①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②苏联成功发射击队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③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腰三角形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④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⑤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经为期不远了。



⑥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另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的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⑦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⑧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答:                                               。



4.说说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A.①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②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B.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②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C.①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②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D.①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②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答:                                               。



5.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答:                                               。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7.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8.我国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7日4时33分准确着陆,这又是我国航天工程的一次极大跨越,请你通过因特网或报纸刊物搜集资料,写一篇通讯,题目《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是一道成语选用题,根据具体语境选用恰当成语,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A项发射架高达100多米,可用“耸入云霄”、“倚天耸立”。B项形容发射非同一般的意义,可用“不同凡响”、“举世瞩目”。C项说明毛泽东这个决定的划时代意义,可用“扭转乾坤”、“开天辟地”。D项说明成功的日期很快便会到来,可用“为期不远”、“指日可待”。



2.解析:“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书面语较浓,后面往往跟的就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或补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答案:C



3.解析:阅读一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抓语流,即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词语。语流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也常常是文章主题之所在。本题旨在训练这种能力。



答案:句中列出的这些词语就是本文的语流,“飞天梦想”就是本文的叙述线索,这些句子的反复出现大大深化了本文的主题思想,第一、它从远古时代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第二、我们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火箭,600年前又有万户飞天的壮举,为着人类飞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三、我们民族虽然在近百年来落伍了,但现在又赶上了世界前列,终于使几千年来的美梦成真。这样,文章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几千年的民族史,人类史来说明神舟五号升空的伟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虽然“飞天梦想”这个词语反复出现,但也不是全无变化,例如第②句用的是“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第⑤句用“摘星揽月”,第⑥改用“‘飞天’故乡”。第⑧句则是“飞天梦圆”,由于这些词语的变化使用,使文章活泼而不呆板。



4.解析;此题旨在启示我们如何准确地选用词语。



答案:A项第①句是在发射前,人们都担心发射会不会成功,故用“举国关注”;第②句则是发射已经成功,飞天梦变成了现实,故用“飞天梦圆”。B项第①句是我们自己发射的飞船,第②句是苏联发射的飞船,感情不同,声音也便带上了主观色彩。C项是词语搭配,第①句“标志”主语“它”(指代“这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第②句“宣告”的主语是“‘东方红’乐曲”。D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人类活动的区域有“陆、海、空、天”,前者是“领土、领海、领空”,属于一个国家的主权,而“天”(太空)归全人类所共有,但只有一个国家强大,才有可能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第①句用“天疆”一词,正表达了这一愿望。



5.解析: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分析词语的双关意义,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答案:本文标题是一个双关语,“航程”既可以指“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所经历的里程,也可以指中国的航天人为了把“神舟五号”送上太空所经历的艰苦曲折的科研历程。本文作者正是利用这个词语的双关意义,既传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一新闻,又引用了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生动地叙述了几代航天人的不懈的努力,做到了新闻和历史的巧妙结合。



6.解析: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



答案:B。



7.解析;这是一道文章体裁分析题,旨在启发我们“作文有法,文无定法”,写文章贵在创新。



答案: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8.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科技进步。



答案: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