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对计算的有效构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结合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在《把握基本矛盾  走向有效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计算教学中的矛盾和个人的一些实践,略谈一些拙见。

一、情景创设与复习铺垫的和谐结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识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根据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生需要在情境中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以便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为此,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来说“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情境中,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从而进行有效建构。在复习铺垫中,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新知的学习扫除思维上的障碍,为学生的有效建构提供认知基础。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结合?笔者认为,要分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同化”还是“顺应”。如是“顺应知识”的,可重在情境的创设而轻复习铺垫,以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如是“同化知识”的,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适当进行复习铺垫,但不易过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创造个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例如,三年级(上册)“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直接出示情境,学生列出算式并直接用竖式计算。笔者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的,此内容的学习更多的是“同化”的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正迁移,学生才能更有效的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因此,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结合情境作适度铺垫,小华从家“走”到体育场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76米”,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接着出示例题。这样,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探究作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和谐联结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学科特定的一般原理;二是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他认为理解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缩短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有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都是十分必要的。现行教材也十分重视对算理的理解,根据学生对抽象知识以具体事物为形象依托进行理解的特点,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动手操作等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而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它是以算理为理论依据,逐步概括、抽象出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比较抽象。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也十分重视对算理的探究、理解,但在算法表述时却忽视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结、过渡,致使算法与算理之间出现了断痕,算法与算理成了独立的两部分,严重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过渡?笔者认为,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应架设一些桥梁,通过教师的引导、铺设,为学生搭起理解的台阶,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例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首先让学生探讨“28×12”怎样算?学生出现多种方法:(1)估算比280多;(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在算一年要多少钱;(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在合起来;(4)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3)的理解,让学生有意识的先说2个月是28×2=56,再交流10个月是28×10=280,最后合起来是56+280=336。接着引导学生交流用竖式计算,努力架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的桥梁,可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层算的是什么?表示什么?第二层呢?表示什么?接下来的呢?(逐步板书如下)

然后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刚才,我们先算了什么?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2个月的钱。再算了什么?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10个月的钱,最后相加,算出了一年的钱。
接着学生计算13×52,24×2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规范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新算法第二个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为什么新算法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

教学中,为学生架设了三座桥梁。第一,通过有意识交流第三种解法,为笔算算法的算理做好铺垫;第二,通过问题“算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中,数形对应,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并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逐步抽象出算法。第三,安排学生尝试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进而简化竖式。这样,学生充分体验了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学生才能学得轻松、理解的更深刻。
三、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
如何统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会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例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媒体出示:一份牛奶全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1:我们认为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师:他是用估算的方法获得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是先算半年要的钱26×6=168(元),再算一年要的钱168×2=336(元)。
生3:我们是这样做的:28×10=280(元),28×2=56(元),280+56=336(元)。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生3:我们先算出10个月的钱280元,再算出2个月的钱56元,最后合起来算出一年的。
生4:我们用竖式来计算的:

师:对他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5:为什么竖式中要分上下两层来写?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6:先用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2个月的钱。再用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10个月的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所以分两层来写比较清楚。
师:如果订13个月的牛奶,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尝试计算,再集体交流)

生7: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选这种方法计算?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呢?
……

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算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在交流中又通过 “你是怎样想的呢?”“对他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等引导性的话,促使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理解,融合。在此基础上,要创设了“如果订13个月的牛奶,需要多少钱呢?”,使学生在解决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算法,从而体验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最优方法、策略。在这独立思考、交流、体验中,学生对算法理解的更深刻了,并逐步学会了“多中择优”来合理的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四、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的和谐交融
为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计算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的目标。但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教学中,何时进行计算技能训练,何时去落实数量关系,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的。计算就是一种技能,它需要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才能形成,而现在的解决问题又融入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学习中,又不能忽视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技能形成与解决问题和谐交融,以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成效。
如何交融?笔者认为,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认清本课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把握好“算”与“用”的度。其次,在理解算理时要以实际事例(用)为依托,感悟算理,再通过一定的训练形成技能后再用于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服务。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例如,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媒体出示情境图)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学生分步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5×3+20;20+5×3,尝试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情境图说说为什么在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5×3”。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次让学生针对算式和问题情境,总结运算顺序。在练习中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比较每组的运算顺序说说先算什么;第二层,用递等式独立计算;第三层,结合实际问题列综合算式解答。
本节课内容是“混合运算”,当然以掌握运算顺序为重点,但在理解时,也必须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实例分析中进行。为此在新知探索中不断从情境引出算式,再将算式回到情境,使“算”与“用”紧密结合,这样既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又突出了运算顺序的技能训练,从题组的对比到独立计算,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仅追求热闹、有趣是不够的,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正确和谐的处理好这些关系,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学生理解的更彻底、学的更扎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7: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