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备好课”专题全省统一考核模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备好课”专题全省统一考核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知识经济已被人们普遍重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而一个人知识储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时代,因此学校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性格不一,条件不同,内在学习品质也不尽相同,即使同是学习,他们的动机也是不同的。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的教育,就有实效性。若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就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学得过于轻松,程度差的学生学得十分吃力。
备好学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备好学生能做到因材施教;备好学生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就有了想像的翅膀,就有了创造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了解学生。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依靠学生。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可是,许多教师在备课中给学生的读书活动贴上标签,走走过场,包办代替,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学。备课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因此,语文备课中,要简化头绪,不可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针对课文,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哪些段落能够读通,读懂,读好,对哪些段落还需指导,哪些句段难以理解,还需精读点拨,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弹性的指导预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次应设计不同的要求。
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就是教学步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一般我们应该遵行如下原则: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总体教学目标;
2、依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3、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4、依据“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5、依据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6、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来选择教育方法。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分值30%)
下面是某教师《藤野先生》一课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本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请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案例:
(1)成功之处:A:教学目标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的条件与标准,各科设计中使用的如“了解”“要求”“理清”“品味”“感司”“抓住” “朗诵”等行为动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B:教学目标有层次感,有“三维目标”的要求,尤其对情感价值观培养上有所重视。
(2)不足之处:但本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如“要求学生……”是一种典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这是被动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再有缺乏探究过程和方法指导。没有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请你为八年级第二单元第八课《背影》(朱自清)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分值40%)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又特别关注教师的主导。因此,我借助远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情”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通过对《买桔子的背影》这一段的重点分析和父亲送行中语言的体味,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中“父爱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谛。采用了创设情境——朗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背影抒写了父子之间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情感。写得真挚而动人。但《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况且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因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甚至视而不见。因而文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的。所以必须是合作探究,合理指导,细心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设计
  父子深情的体悟必须依赖于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学生缺乏与作者相应的情感经历和生活基础,加之本文趣味性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图片和歌曲,给学生以乐趣,以启迪,更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情感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教学情境。
  本堂课要求教室里有教师机、大屏幕、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导语1——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写的是谁与谁的分别呢?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导语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①采用师生诵读的方法:把握情感基调。或放录音,让学生品味其情。
②学生看文章,多媒体放崔浩的《父亲》歌曲。让学生用一句话谈感受。
③课前布置学生写《我的父亲》片断,要求有真实的情感,结束时选优秀作品当堂朗读。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板书一个思路及层次提纲:
点题——悬念(第1自然段)
回忆浦口车站父子惜别(倒叙)
交代车站惜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第2、3自然段)
追叙上车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为写背影作铺垫(第4、5自然段)
描述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第6自然段)
写别后思父,再现背影——照应开头(第7自然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 小学语文 )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请你从以下两案例中,任选一例分析)(分值30%)

(一)这是某教师“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的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②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③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识。

④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⑤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2、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这是某教师“狼”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知识: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让学生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分析案例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三、请你从以下两课中(1)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②《只拣儿童多处行》(2)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②《雨点》;任选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附有关建议:



(一)关于题型一:基础理论简答题答题标准建议。

由于各地使用学习资源不同,建议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各地可参照各地使用资源制定答题标准。

(二)关于题型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建议从以下角度分析。

1、成功之处:

①教学目标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的条件与标准,各科设计中使用的如“了解”“写出”“说出”“叙述”“简述”“列举”“收集”“讲述”“识别”“背诵”等行为动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②教学目标能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既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

2、不足之处:

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等,这是较为典型的教师要学生怎样,置学生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关于题型三:制作部分教学设计。

只要根据题后要求即可。

由于现行教材的内容较多,插图、插画等较多,印制试卷时印出所有教学内容比较困难,而制作教学设计又必须从整体内容把握,建议题型三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不印制在试卷上,可采取允许参测者自带教材,课程标准方式,但不得携带现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5-27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2)、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基础,并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结,能够突出新知识的具体结构,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引导学习者以划分层次或列图表方式发现内在的时间、空间、人物或其他方面的发展线索。认知学习理论还强调以整体的方式呈现教学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参考答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了解学生
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3)、依靠学生
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4)、激发学生
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请你从以下两案例中,任选一例分析)(分值30%)
(一)这是某教师《克和千克》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
成功之处:该目标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新知、把握新知和应用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比较模糊,应分类详细说明。
b 、整个目标定位错误,以教学要求代替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二)这是某教师《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操作、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分析案例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
成功之处: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清楚、详细,层次合理。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1、 目标定位错误。
2、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三、请你从以下两课中(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任选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难点: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生日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然后充分利用模拟人民币帮助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共同解决小明买蛋糕的问题。
2、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小明换零钱买橡皮,让学生学会不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三、应用新知。
1、兑换游戏,让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兑换方法。
2、模拟购物,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在总结中教育学生要合理使用零花钱,要爱护人民币。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边用课件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趁机导入到新课。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玩的高兴,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你还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教师趁机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认识人民币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方法:
    1、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教师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导入到新课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学习例1:通过让学生将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化成以米做单位的小数,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2、学习例2:通过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和0.30,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将自己之前观察所得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试着归纳出来。
4、看书质疑,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课堂巩固、运用新知。
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学生自由创作。(选择几种写法引起争论)
板书:        2.5    2.50        3  3.00
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2.50元  3.00元(课件演示)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为什么会相等呢?学会今天的这节课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小 数 的 性 质
2.5元  =  2.50元              3元=3.0元= 3.00元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末尾  添上“0”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  去掉“0”
0.30  =  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09-5-29 06:56:00
不给复制有什么用
回复

使用道具

6#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09-6-5 16:03:00
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