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4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有四个小节,其中在语言表达上有这么一个特点,文章用转折关系的句子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很是细致入微。教学中,我从圈划的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转折关系的句子入手,抓住“……不过……”、“但是……”、“……但……”这三组关联词语,帮助学生体会“我”这个人物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而面对诱惑犹豫不定的内心世界。最后,“我”听从母亲的教诲拒绝了诱惑,按对了“人生的开关”。学生确实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了这样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内化了语言,提高了认识水平。
尽管如此,但我在每次课后反思时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一次和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谈起,经他指点,才发现了课文第八小节中很不起眼的“抽验”一词,几次教学中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反复推敲之下,顿觉豁然开朗。自此,课上得流畅通达,有一种淋漓尽致之感。这个“抽验”成了我上好这堂课的“开关”。
“抽验”在课文第八小节,课文是说“我”衣锦还乡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问起张叔,“假如我当时虚报冒领,会怎样?”时,张叔告诉“我”,他每次都会抽验,如果虚报冒领,那是一个钱“我”也拿不到的。“我”听后大吃一惊,因为“我”对于人生的开关理解是不足的,或者说是没有深刻意识到的。而只有听了张叔的话才“大吃一惊”,才真正认识到当时自己的危险。为什么呢?就因为有这“抽验”。“抽验”有三个结果:抽到;没有抽到;做了坏事而没有抽到。“开关”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做过坏事,人生道路是顺畅的,开关永远是开着的;被抽到,一定是验出做了坏事,人生的开关自然从此是被关掉了;而做了坏事却没有被抽到呢?其实人生的开关也是关掉了,是被自己关掉了。
于是,我对原先的设计作了调整,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来逐步展开文章教学:从“不会发现”→“照样感恩”→“不踏实不对劲”→“没有理会”→“大吃一惊”。这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我”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这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抽验”让我找准了体会中心的切入点。我引导学生从讨论“抽验”会有怎样的结果入手,真正进入对“人生的开关”内涵的挖掘。
“抽验”让我得以站在篇的高度,把对文章的思路和整体阅读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以及文章的立意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都有其固有的价值,教师的文本解读要找准文本价值中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光是这一点,还不能称为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还必须透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形式,帮助学生达成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双重感悟。同时,语文课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等多重任务。只有当这些内容有机地呈现在课堂上的时候,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也只有这样,方能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找到了上好《人生的开关》的“开关”,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体悟语文教学历程中的一道“开关”吧。(作者单位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 卢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