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贵有疑”,有疑问产生是进行思考的标志,是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的契机”,培养学生不但敢提问、会提问,而且爱提问的习惯。
1.以问引问
一堂课开始,教师可以以问引问,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实物后,教师引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什么叫表面积?如何测量圆柱的曲面?如何测量圆柱底面积?求圆柱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如果圆柱没有盖子怎么求表面积?等等。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联想提问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诱发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的概念和法则中处处闪烁问题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要先通分然后再比较它的大小。通分是这样定义的: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叫通分。有的学生通过联想然后质疑:比较分数的大小,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也行,为什么不把化成同分子分数叫通分呢?
3.实践中提问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解答结果的正误,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这样就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反思,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去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自己寻求答案,结果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把圆柱通过切割后拼成长方体,推导出书上的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同学提出:“长方体的摆放方法不同,推导出来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一语惊醒梦中人,同学们又进行小组合作,不仅想到了课本上的解法,还出乎意料地想出了课本上没介绍的另外两种解法:圆柱体的体积二l/2×侧面积×半径,圆柱体的体积=1/2×底面周长×半径×高。学生们兴奋不已,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