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9 16:49:10
|
只看该作者
二、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必要手段,但这还不是这种关注的根本。这种关注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当矛盾发生时》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发发牢骚,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说出自己对父母的一些不满。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占了学生生活的相当部分,学生都很乐意把这些不满发泄出来,让老师倾听。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这些冲突,活跃课堂。接着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些冲突,而以前不会有?”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挖掘,一些小组从父母的角度讨论,一些小组从自己本身的角度讨论,再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书本上提到的原因分析的理论就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化探究中水到渠成的得出来了。下来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冲突发展下去的结果,并对种种结果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就会了解到逆反心理对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如何去解决冲突呢?”,老师可以选取学生中说出来的一种典型的冲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大家出谋划策,并让学生模拟表演父母子之间沟通的各种情况,把这些情况列出来一种种进行分析,哪些是对双方都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感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的一些方法。
三、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和积极引导的有机结合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品德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这一天性,而应该激发这一天性。学习过程是儿童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如在上《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一课时,可借助录像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一天晚上,小丽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忽然听到敲门声。小丽问:“是谁,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丽站起身准备去开门,录像停止。小丽是该开门,还是不应该开门呢?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围绕“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自愿分成两组。然后让两组学生展开辩论。通过对抗辩论,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当然儿童毕竟不是成熟的社会成员,他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具有获得成人引导的需要。包括探究话题和项目的选择、信息搜集、调查与访谈、资料查找等社会研究方法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课程。教师要在品德课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品德课伴随学生健康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抓好了儿童的德育工作,社会风貌怎会不焕然一新?
咸安区实验中小学 李凤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