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学习激励机制的培养与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8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伏军







基础教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历史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历史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和要达到的新的层面。



由于传统教育的滞后性,曾扼杀许多创新的火花。历史课堂曾几何时被“枯燥”、“一堂死水”词语所代替,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课内不想听,课后不想学,几乎对历史没兴趣。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如何建立学习历史的激励机制,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



一、激励机制的内因──原动力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历史学习的激励机制也无非有内外因两种。其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是内因,即隐藏在学生心中对历史的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说是那种朦胧的思维取向中“有用”或“无用”,这一点在他的历史学习中占很大比重,决定他们能否自觉与教师一起上好每一节课,做好一篇练习,完成一次调查等等。如何点燃原动力?培养持久的历史兴趣?通过实践研究,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课前演讲──点评历史



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入自己的观点。



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那么,当时法国人民是如何为自己谱写—部壮观的历史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革命》这一课。”



2、历史手抄报──触摸历史



历史手抄报可以分组进行,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由学生轮流去做主编、策划,本组人员都是供稿人。分组不分家,每组要求一周出一次手抄报,形式丰富,栏目多样。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杰作水平不一,但各具特色,内容主要有:历史追踪、成语中历史、谜语竞猜、历史人物漫画、历史笑话等。



这样的活动一经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放开了,每个人都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小组合作的氛围渐趋形成。四个小组还可以交流手抄报,写评语、写感受,人人得以参与,个个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都在这一方土地上茁壮成长,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兴趣的诞生近在咫尺。如在手抄报中有这样一谜语:小日本投降(打一古代历史人名)。



3、历史调查──见证历史



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但关起门谈教育就会失去社会这一大舞台。同时学生接触社会也非常有限。因此,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其中,开展历史调查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亲自去见证历史,去听去看去亲自把所见所闻用心记下来、写出来、说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调查可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走访一位历史人物,听取一个历史报道,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当我讲到西汉历史时,正值三庄汉墓出土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留给学生一次调查的机会,于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调查三庄汉墓,去听取考古人员的讲解,亲眼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层层设计的墓室,都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特别是用奴婢陪葬,更加体会到西汉的阶级差别,爱憎分明不用细说,那时代的缩影可以说在调查中得以体验与感触。



4、撰写历史小论文──反思历史



历史小论文要小而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写出一点关于历史的评价,要求尽善尽美是太于过分。因此,平时就让他们从简单的读后感出发,捕捉到一点历史感想与体会,学会用笔记下来,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位学生动手时从易处着手,慢慢加点难度,以免失去信心,丧失兴趣。



写历史论文不可周期太短,可以每月一篇,既减轻了其负担,同时又给予了酝酿的机会。写完后,可以在班里交流、同学互评,写上评语,并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可以装入其“成长档案袋”里面,这对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看历史问题的视角明显有所不同,具有针对性,思维散而神不散,真正达到了反思历史的目的。这就从长远的角度“锁”住学习历史兴趣,课外如同课内,内因真正成为激励着历史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自然也就解放出来了。



二、激励机制的外因──诱导作用



单靠学生的内因机制短期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历史教学又是通过每一节课完成的。因此外部原因即教师的积极诱导,捕捉时机,抓好每一节课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



外因还反作用于内因。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历史,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让历史课充满自主和谐的氛围,让激励机制永放光芒,为师者还需付出一番努力,打造出一条行之有效又具自己特色的道路。经实践研究,有如下方法可采取:



1、讲述历史故事──生动历史



中学生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爱玩的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同样讲故事,平铺直叙,一提而过,不但不会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倒胃口。那么如何讲故事才能使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把语言的表达效果概括为一句话影响力=15%声+20%色+25%姿+40%情。在历史课上,如果你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时而凝神聚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怒形于色,时而含唇微笑。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



2、穿插图片或音乐──美化历史



这里美化历史,决非为历史涂脂抹粉,添油加醋。如果那样做不但会使历史不美,而且会失去历史的真实,失去学生的信任。所谓美化,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出示一些精美图片,挂图,或配套使用一些音乐,达到课堂历史的美化,一改枯燥死气的旧课堂。中学生正值青春花季,让他们这样默默坐在那里听着“遥远的东方曾经有一条龙”这种空泛讲说,不但学生会失去朝气,而且他们天性也会渐渐被扼杀。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则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看着一幅幅精美图片跃然眼前,听着音乐,仿佛忘记身在课堂,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讲到《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四张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文物图片,分别是青铜猴头,青铜虎头,青铜牛头,六角套瓶(都已在2000年被中国一家公司重金收回)。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接下来的讲解自然水到渠成。



3、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



编演历史剧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适合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去准备,去捕捉隐藏在课本之外的“大教材”,去搜集去查找,然后让学生自己分工排练,当然教师应加以宏观指挥,以免离谱。必要之时,教师也可闪亮登场,这样效果会更佳。



历史剧搬进课堂,学生仿佛看到历史的画面,有身在其中的感受,活生生地将历史再现出来。若有创新,也可将历史反串,让学生找错,学生会更加勇跃参与。如此一来,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增进了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讲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事先让几位同学自行设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周恩来、张学良、蒋介石及其夫人都让学生模拟,学生于是找资料,模拟语言、学谈话姿势,甚至坐下来看了一段《西安事变》电影。结果,当堂表演时,将历史人物的特定场合、语言语气都基本到位,学生们又一睹当年西安风云的精彩,同时将这段历史牢牢熟记于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