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相映生辉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矿区一小 何 婧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经历课改已经十余名年了。参加了无数次的公开课、听课、评课,无数次的反思、研讨,其间的辛酸苦辣遍尝。为了准备一节哪怕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教师们都要搜肠刮肚地伏案几天,提心吊胆地彻夜难眠。可即使是在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低年级貌似活跃的游戏识字,事实上只有少数优等生的参与,其他学生心不在焉;高年级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要得到的结论不过是几个显而易见的中心句,或者是随心所欲的漫谈。45分钟的课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要么无法参与,要么无心参与,要么只是看客。语文课堂的高效从何而来?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语文作业,听了那么多语文课,读起文章来却吭吭巴巴,看到作文题无从下手?
语文的课堂,是要用过程和方法承载知识技能,用知识技能承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以贯之,就是每节课让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有所得”,而“有所得”,说白了,则是让学生经历“学以致用”的语文。怎么样经历学以致用的语文呢?方法之一: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相映生辉。
让阅读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倾向于习作的指导,教师就要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文本中适合本年段、本单元学生易于掌握和应用的习作指导因素。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或许没有时间让他写,但有时间让他说(也就是应用),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要找准那个读与写的契合点,舍得花时间扎实训练。
一、低年级,从词句中寻找契合点
大家知道,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以识字为主,要在加强朗读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低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写话能力的拔高也很有限。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以致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词句中做文章。例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中,“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我们可以就“亮晶晶”一词进行拓展:“小朋友,生活中或者在读过的书中还见过哪些象‘亮晶晶’这样的词语?”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诸如“绿油油、白茫茫、脏兮兮”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继续追问:“你可以用这样的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之前我们可以安排小组讨论,扩大这个练习的学生覆盖面。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然而,读写结合的指导并不应到此为止,教师还必须要给学生指出学习方向:“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应用这样的词语写出的文章不仅活泼,而且生动优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积累这样的词语才能写出好文章,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善于积累应用的小作家。”
针对ABB式这样特定词语的写话,毕竟只是一年级的一种启蒙,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我们要结合不同文章的特点发掘不同的读写契合点,善于发现语文园地中的训练重点,把这些重点分散到该组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例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训练中要求:“介绍自己了解的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学生在介绍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纰漏,把这些问题集中放到口语交际课中解决吗?我们不妨在本组课文中找到那些读写契合点,先下手为强,各个突破。第三组第十课课文《北京》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两句话就是这个契合点:“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句中有两个方位词“前面”“中间”,学生在介绍任何地点或者景物的时候都会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可是学生可以准确应用吗?我们在课堂中不妨让学生练一练。“朗读这两句话,你能照样子用‘前面’或者‘中间’说一句话吗?_____前面是_____。______中间是_____。”同样,我们可以用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这个练习的训练参与度,但我们的指导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要告诉学生:“象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后面’‘东面’‘西面’‘左面’‘右面’等等,合理使用这些词语可以使表达更准确,使读者很快想象到你介绍的景物位置。在介绍某个地方的景物时,最好能够使用这样的词语。”
同一篇课文,值得称道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写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我们没有时间面面俱到,我们的训练重点,或者说我们要寻找的那个读写契合点应该由学生的理解水平来决定。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文中有很多地方值得细细揣摩,单是在第一自然段(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就有许多知识点:第一句中有比喻句,有多音字“数”;第二句动词应用准确,有画面感;第三句中标点逗号的使用也很值得探究。给二年级的孩子讲什么好呢?45分钟时间有限,我选择讲比喻句,这个最容易讲透,最有“群众”基础,最容易应用。在朗读完全段后,我问学生:“这段中最美的是哪一句?”大部分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这句最美呢?”因为它是一个比喻句(学生以前接触过)。“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个问题说出答案不难,但理解比喻的贴切性却有难度,要引导学生去想象碧玉盘的颜色,映衬着珍珠的美丽程度等等。习作指导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要继续拓展:“你在本册书中(因为29课已经快到学期末),或者在课外书中,或者在同学的日记中一定欣赏过不少精彩的比喻句,你能说出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吗?”调动学生丰富的积累,增强对比喻要贴切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创新:“你能说现场造一个比喻句吗?”“你能用一分钟把段中的这个比喻句背会吗?”这样循环上升的过程中,既完成了积累,也指导了习作。至于另外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自由质疑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进行讲解;如果没有发现,那么就让他遗留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留给别的课文来处理也很好,学生在这一刻已有所得,何必求全呢?
低年级所学有限,如果任意拔高要求,势必增加学生负担,但是长远来看,习作指导的渗透一定要进行。实践证明,这种词句的渗透是有效而且有益的,我们寻找契合点的原则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