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9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二、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1.设疑质疑,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导入方法,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播放狮子活动、捕食等录像带或课件,看后提问:它们在干什么?它们原来就有这些本领吗?你想知道狮子小时候是怎样锻炼本领的吗?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初读课文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识字的方法,并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读上,鼓励学生试读、互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真正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以便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如教《两只小狮子》时,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试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3.多读深思,理解内涵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谈到多读时说:“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学生读课文时,不仅多读,还要求学生真正地“读进去”,也就是“思”。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读想结合,还可以结合上学期学习的读书方法来读懂课文。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第4、5自然段,可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多读读、多想想。如学习“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一句,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参加劳动的实际,想一想,读一读,体会小白兔做这些事是很辛苦的。再通过观察画面,读一读,想一想,知道小白兔浇水时的表情是很愉快的。如《两只小狮子描写两只狮子不同表现的段落,可引导学生先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然后通过看图,做动作,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会促进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如《小伙伴》,可引导学生画出几个小伙伴对待玛莎丢失背包的态度,然后一边读,一边想,就会了解当小伙伴们发现玛莎不吃午餐时,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关心。
4.创设情境,读中悟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在读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引发情感的冲动,才能感悟出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孩子们种的花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什么呢?播放课件(众小孩手捧鲜花的场景),语言描述:花儿多美呀,孩子们笑得多甜呀,他们一定在美滋滋地想……想什么?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第二种情况呢?播放课件(雄曰难过地低下头),让学生体会他的感受,从而悟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面对这样两种结果,国王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从中感受国王从皱眉到高兴的感情变化,此时学生已经明白国王为什么选雄曰做继承人了,从而悟出“诚实的品质最可贵”,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再如《识字7》,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谁是待人热情、诚实、虚心好学的孩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氛围中受到感染,然后让他们再反复吟咏、记诵课文,从中体会思想内涵。又如《两只小狮子》,学生戴头饰表演读,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从中悟出“应该从小锻炼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再如语文园地中的短文《小雨点儿》,语言生动有趣,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逼真,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配乐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的无限情趣,从而明白深刻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