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画故事书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教学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世界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室 郭雯霞




  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确立以来,随着新课程赋予师生教学的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和自主性的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开阔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我们的老师不太愿意有效运用故事作为教学的课程资源。即便是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文本,也多被忽视了,甚至轻描淡写地带过。在笔者看到的课例中,几乎没有教师以故事内容设计课的,对此深感缺憾。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儿童图画故事书的兴起,一些出版社从国外引进了大批优秀的经典图画书。这些渗透着真善美的优秀图画书,进一步促使我萌发了充分利用图画书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情境性丰富的审美愉悦中,在非空泛的图像阅读中,激活自己的情感,有效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想法。



  基于这种设想,我买了两本《西雅图酋长的宣言》[1],一本送给张雪敬老师。她是六年级语文兼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于是,就有了她与这本图画书的三次对话。相信她的尝试会给其他老师提供启示和借鉴。结合她所写的教学叙事和反思之文,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观念的世界



  从张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图画书是以导入的视角出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其他的教学资源,而且多是师生在课前搜集的资料等。学生基于《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的文字阅读,也是进入教学主环节的一个前期活动。在尚未学会解读和欣赏图画故事书的前提下,教师从一个成人阅读的角度,用自己从图画书中悟出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思考和展开的一个主旨,将其视为一种环境伦理命题,一个预言。同时,运用了宣言中的内容,作为联结其他教学环节的过渡语或引言。而其核心的教学环节就是用现代社会人们的种种行为在验证西雅图酋长宣言中的预示。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文字,尝试给文字配上插图。在第一次设计中,教师拿着一本图画书和学生分享了图画。张老师原本希望学生在从图画书中获得的观念下,利用图画书的文字,去创造学生心中的世界。而学生则大多模仿书中的插画(有的同学后来自己买了这本图画书,还有的从老师那里借阅这本图画书)。其实这是一种细致的体验,学生可在对图画的模仿和观察中体会印第安人的心声,感触人与自然万物那种和谐的关系。



  正如张老师在其文章中所指出的,她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是将这本图画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道理本身,或者说是观念本身。所以,其他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活动,全部都是在围绕一个道理,并用道理或观念规避了教师自己、学生个体和图画书中生命之间的感性的、直观的交流,忽略了学生与图画世界的细腻对视。“‘读图’其实就是读心的过程,用直观的方式,通过调动人的最原始的感觉系统:眼看、耳闻、感同身受,这样给人的震撼更为深刻”。[2]所以,原本好的教学设计,原本可以让学生细细体味画中世界的内涵的一个教学机会,被忽略了。



  学生很愿意去模仿这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或者说愿意用模仿的方式走进这个图画世界,去揣摩画中的人物,贴近画中的万物……这里也许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感悟,是撞击心灵后发出的感悟。教师则将图画、文字和道理简单地分割开了,忽略了图画书的具象世界,忽略了图画世界的生动性、深刻性,而偏重于观念本身,忽略它的传递性,以及它本身作为资源特有的价值,而是用文字内容的释义、道理或观念去解读和评价学生的作品了。所以,第一次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对图画世界那种自主自觉的投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7:00 | 只看该作者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文字的世界



  第二次教学设计则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视为一个和其他教学资源同等的教学文本,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并从师生共同阅读与理解的角度,理解《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文字的世界。从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来看,的确有点上语文课的感觉,借助文字找寻中心思想,借助语言组织和编排的逻辑,找寻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



  同时,在教学资源素材的处理上,力图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的文本内容和现代社会中人类所感知和面临的环境问题交互展开,或将前者作为导入和思考的起点,或将前者作为提升和总结,从而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时空轴联系在一起。



  但是,我仍觉得不饱满,不丰富。感觉教学设计依然没有将图画书的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的、综合世界展示给学生。我们利用图画故事书做教学资源,不是从文本中断章取义,理解文本本身,而是要真正地在图画故事书建立的世界中,感悟和体会它传递出来的那种细致的、感人的信息。虽然第二次教学设计比第一次教学设计增加了与图画书交流的时间,但依然剥离了“图画”和“文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焦点锁定在了文字内容及其内涵。



  然而,图画书中的文字“必须依赖于相应图画传递具体的内容和含义,依赖于图画书所提供的支持环境,而不是相反。离开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文字不能独立存在”。[3]同时,也会给六年级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带来认知难度。



  比如,宣言中的这段文字:



    祖先们的声音对我说,



    闪闪发亮的溪流与山川,不仅是淙淙的流水,



    也是你的祖父的祖父的血液。



    清澈湖面上每一幅朦胧的倒影,



    都诉说着我们族人生命的记忆。



    流水的低语是你的祖母的祖母的声音。



    河流是我们的兄弟。



    他们解除我们的干渴,载送我们的独木舟,



    喂饱我们的孩子。



你必须对河流友善,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弟一般。



    我的祖父对我说,



    空气非常宝贵,它支持所有的生命,



    并赋予他们灵魂。



    我在风中吸进第一口气,也在风中吐出最后一次叹息。



    你要保持土地和空气永远圣洁,不受污染,任谁去这样的地方都能品尝随风飘散的花香甜味。



  与上述小段文字相对应的大幅图画的意境:在泛着绿叶和莲花的河流中有着印第安人祖先那祥和的神情;在盛开着鲜花的大地、岩石堆旁和树林中随处可见印第安人祖先的身影……



  儿童可以通过图画书认识世界。在这里,文字故事作为一种引导与暗示,让我们明白了印第安人的祖先告诉后代保持土地和空气的圣洁,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所以,在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祖先无处不在的身影。由此文字赋予了图画深刻的内涵,使图画的意蕴更加丰富,从而使“文”与“图”相得益彰。反之,通过画面,我们又可以形象地、充分地理解“闪闪发亮的溪流与山川,不仅是淙淙的流水,也是你的祖父的祖父的血液……”的宣言。图像支持文字意涵,图画形象鲜明地、清晰地叙述了一件复杂的事,一个关系着人与自然、地球生存环境的全球化问题。



  印第安人发自内心的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对先人的缅怀和敬虔,对子孙后代深沉的责任感,以及对欲望的节制。就是这样形象地体现在图与文的巧妙结合中。这里没有说教,却令人领悟一种生存态度,一种人类的尊严。



  对于图画书来说,图画是故事表达的主要载体,它是通过相对独立而又连续的画面并配以文字来表达故事的。图画故事书就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画面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但是当我们剥离了或是简单地体会那精彩的图画,重在文字本身,只强调其中的一部分,削弱了对另一部分的体认,使之残缺不全,甚至断章取义时,我们就失去了图画书特有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自然,我们就不会看到根据第三次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中学生那生动的发言和感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7:00 | 只看该作者
三、第三次教学设计──综合的完整的图像世界



  第三次教学设计是将图画故事书视为一个整体,从教学目标到内容都锁定在这本图画书上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并运用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从第三次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师和学生一起从封面一一环衬/蝴蝶页(封面与书芯之间有一张衬纸)──扉页──正文──封底进行了一次阅读一发现之旅时,学生便把一个个断续的画面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的故事了。



  图画故事书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图画为主体,并配以文字,正是这两种符号表达系统的有机结合,在讲述着一个事件,阐释着意义。这也正是图画书的独特性,即“表现在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语言表达故事信息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意义”。[4]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已知经验等才能更好地理解。而图画作为一种丰富有趣的信息符号载体,其生动的视觉表现却可使学生不受文字的约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欣赏和理解画家细腻的生态描绘中,学生展开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由此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也就成了一种理解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主体理解的东西,经过教师在适当时候的解释,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生成了阅读意义,并通过作品演绎出自己的解读。这种与图画故事的对话过程就是意义不断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就是在与作者以及图画书中的人物──酋长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着沟通与交流。



  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推理能力,捕捉着丰富的细节,透过这些图画信息,生成出意义,作出了很多精彩的解读:“最后一段文字配的插图中的马的身上为什么会有红色的手印呢?我猜想那是印第安人抚摸自己的马匹时留下的。”“马的身上为什么会有透明的叠加图呢?我想这不是真的印第安人回来了,是美国人懂得保护环境,印第安人的精神回来了。”“河流中有印第安人的影子,它表示什么呢?作者要告诉我们河流养育了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河流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



  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没有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因为这本图画书本身提供的教学资源实在太丰厚了,而一堂课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在大多数的画面中,画家“刻意让读者谦卑地蹲下,以贴近地平线的角度来直观故事,意在彰显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大量的鸟兽在林中水边自在出没,表现地球上物种之繁多,生命力之茂盛昂然。……刻意让人兽交错出现在枝叶其间,表示彼此在生活空间上的关系绵密相依,营造出天地问万物必须和谐并存的意象”。[5]这些都有助于对自然万物认识缺乏经验的学生形象地认识和了解自然及生命。略感遗憾的是有不少画面尚未能在一堂很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展开。



  另一方面,优秀精彩的图画书就是多元艺术的结合体,它集图画、文字、视觉、听觉诸方面的艺术于一身。语言的节奏性与画面的节奏(颜色、构图、色调等)构成了故事的节奏。在图像与语言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让言、象、意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学生习得语言,陶冶情操。它的教育性也正是在如此多元、综合、审美的阅读过程中体现的,它给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本图画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那种道德审美感。读一下张老师文章最后那位学生的感想,便可明白这一点。



  《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祥和画面,自然和生命、天地和人性、内心的道德和生命的诗情,一切都是那样美丽。对比着今天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深感“大地不是我们的遗产,我们都是大地的子民”,“我们对生命之网所做的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与此同时,也加强了爱护环境的使命感。



  围绕一本图画故事书,从张老师设计的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位教师执著的探索与反思精神,在不断的交流中,她的思考在逐渐清晰,逐渐成熟。正是因为她打开了图画故事书世界的大门,所以,她和她的学生才会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愉悦、审美、道德情感与生存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06: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