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背景:
这是一个关于动物、关于表达、关于情感的活动。
3-4岁正是孩子初入幼儿园的正规年龄,陌生的人和环境对他们而言将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与新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培养幼儿归属感和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层面,而在新环境中语言的表达乃至情感的表达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朝夕相处让彼此的陌生感渐渐消融,通过游戏的形式不失为一良策,就让他们最最喜爱的动物朋友做媒介,营造一个灵动世界鼓励他们学习说话,学习沟通,学习爱吧。
动物的世界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激情,寻找失踪的“妈妈”激发孩子们对老师妈妈的关爱。
本次活动期待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下,获取身心发展的满足。
活动目标:
1、情感:通过猜猜、学学、说说,体验模仿、表达、游戏的快乐。
2、认知:学习用短句询问“妈妈”的下落,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礼貌交往。
3、能力:在情境及角色体验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和主动沟通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通过观察、游戏、拼图等方法,积累孩子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知,鼓励幼儿模仿动物朋友的声音和动作。
2、心理准备:开展模仿小动物的相关游戏,教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活动的开展做前期准备。
3、物质材料准备:平衡木及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妈妈”不见了
——情境激趣。这是活动的导入,通过寻找“妈妈”,吸引孩子最快的投入活动,切入主题。
活动体会:教师与孩子正逐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中更多地依赖并依恋教师。这也是在游戏中的“妈妈”失踪后,促使孩子们寻找“妈妈”的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内在动机,才能促使孩子获取更丰富完整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学习沟通的兴趣。
二、寻找“妈妈”
(PPT课件演示,协助教学)
活动体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在活动的物质准备中选择了PPT课件演示以辅助教学,并尽量高效利用课件,提高课件的利用率。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降低了老师前期物质准备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情况和兴趣点及时做适度的更改。
1、询问“妈妈”的下落(池塘边)
——课件逐步演示,幼儿听声音分辨动物,分别向它们询问“妈妈”的下落。鼓励幼儿学说礼貌用语。
★激发幼儿寻找并询问“妈妈”下落的兴趣。
★在没有示范的情况下,鼓励幼儿主动询问朋友“妈妈”的下落,教师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幼儿表达的水平。
★请个别孩子询问,引导其他孩子倾听并学习。
★鼓励幼儿分别向池塘里的动物有礼貌的打招呼、询问,并给予肯定。
活动体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很重要,能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内心声音,更能大大增强孩子想说、敢说、会说的信心。
不同孩子的反应会给老师带来不同的惊喜,老师在课件准备中根据活动目标设置了多种动物回应的语言(如:没礼貌!吵吵闹闹听不清,一个一个说!真有礼貌!)以应对孩子不同的反映。
2、询问并描述“妈妈”的模样(草地上)
——课件逐步演示,幼儿看局部分辨动物,分别向他们询问并描述。
引导幼儿倾听动物的声音,听清他人的话语及要求。
★鼓励幼儿说说老师妈妈的模样,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描述妈妈的特征。
★鼓励幼儿分别对草地上的动物礼貌询问,并学着描述老师妈妈的特征。
活动体会: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本环节对孩子的要求有了一个提升,除了询问还要学着描述,既给了能力弱的孩子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能力强的孩子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均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三、“妈妈”找到了
——结束部分。在动物朋友的指引下,幼儿终于找到“妈妈”,在呼唤她快快回来。
活动体会:执教老师在这一环节和孩子们共同体验找到老师妈妈后的喜悦心情,促使他们有了一次完整的情感体验。老师妈妈的一番话让幼儿了解到和妈妈走散后呆在原地的安全常识,而妈妈带回的礼物为下次活动做了一个神秘的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