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0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新的教学方式: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动历程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最好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里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这种有效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情感上经历引入平均数的认知冲突。在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时候,教学中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各具特点的数据来表示男女生套圈的套中情况,并安排充分的交流活动,在争论中学生们就能体会到如果用张明套中的个数(最多)来表示整个男生的套中情况,没有反映出其中还有套中个数比较少的情况,反之也如此。即本例题原始数据中的单个数据都不能很好地表示整个男生或女生的套中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对接纳新知也就有了强烈的情感需求,引入“平均数”水到渠成了。
2、认知上经历新旧知的融会贯通过程。不论用什么理念指导教学,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都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但运用这种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不实用。因而,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旧知探索求平均数的新方法。也就是说,用“数据总和除以数据总个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已有旧知的自然延伸,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新旧知的本质区别还是客观存在的,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又不能完全转化为平均分的问题,所以,教学中又要清晰地把握住这点。在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时,不能提出“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关系式。教材在练习设计中,设置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中对此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争论中完成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切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所学新知之间的这种整合过程,学生应该充分享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其心智的内部完成新旧知的融会贯通,体现其生命活动的价值。
四.新的练习取向: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单元教材就此进行了尝试。在练习设计中,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例如“练习六”中第1、2题,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背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3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特点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数据。第4题有一定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能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统计图中搜集有关数据,而且通过“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小组植树棵树比平均棵树少?”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第5题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并通过交流活动,组织学生相互学习合理利用时间的经验。第6题重在引导学生尝试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材细致地安排了“观察原始数据”、“大胆估计”、“精确计算”、“比较校正”、“交流估计策略”的练习环节,体现了教材对学生估计能力培养的重视。此外,本题通过“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描述数据特点的空间。第7、8题不只是仅仅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气温、平均体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当然,这里给出的原始数据更多,或者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数据,稍稍提高了数据处理分析的难度,使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教材最后安排的“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的技巧。教学中,力戒向学生灌输,要结合具体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原始数据的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一般水平时的局限性,以及减少不正常数据对平均数影响的技巧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