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阅读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身边的榜样—全国首届道德模范
河北省黄骅市毕孟中学05-1班阅读材料       编辑整理:孙 健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这次评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在9月20日——“公民道德日”这一天隆重揭晓。让我们扬起“道德”的旗帜,以“道德”的名义,感受“道德”的力量!此次评选是从308位正式候选人中由普通百姓选出,真正做到了“人民选人民”。 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种。
每一个道德模范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它们或许催人泪下、或许轰轰烈烈、或许平平淡淡、或许……但每一个故事都折射了时代的光芒,更书写着时代的感动。308位百姓身边的候选人,308个真真切切的故事,虽然入围道德模范评选的候选人只有308人,但这308人却代表一个群体,一个庞大的道德群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社会、用自己的所为诠释着道德的真谛。
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让人动容。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更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是我们的邻居、同事、同学。
  但,他们以一己之力,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他们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这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善行无疆,舍己为人,一诺千金,恪尽职守,大爱无声……这是评审委员给全国道德模范的致敬辞,更是亿万中国人最由衷的赞誉,最崇高的褒奖,最衷心的致敬。

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及致敬辞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位)
  李明素(女)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林秀贞(女)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
  刘月生、王世昌(女)夫妇刘月生系原军委工程兵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系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丛飞生前系广东省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邱娥国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
  全二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邮政局小佘太镇邮政所所长兼乡邮员
  吴天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巡视员
  刘国江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国家税务局工人
  党素珍(女)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杜儿坪矿矿工家属
李玉兰(女)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居民
致敬辞:“善行无疆。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向你们致敬!”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1位)
  王树先生前系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里兴村村民
  殷雪梅(女)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教师
  徐伟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韦正雄(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魏青刚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钱老楼村村民
  赵传宇湖北省长江大学学生,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
  谢芳秋(女)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生
  艾尼?居买尔(维吾尔族)新疆大学学生
  李学生生前系浙江省温州金有利皮鞋厂工人
  王贵连(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初晓村村民
曹茜青海省西宁市环球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出租车司机
致敬词:“舍己为人。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向你们致敬!”

  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1位)
  文花枝(女)原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现为湘潭大学学生
  曹道云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武秀君(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村村民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
  范玉恕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
  尚金锁河北省柏乡县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徐辉安徽省合肥燃气集团蜀山区服务所副所长
  单增(藏族)西藏山南地区建筑工程建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王一硕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丽珍(女)福建省寿宁县凤阳乡基德村村民
李静娜(女)海南兴旅导游服务有限公司中级导游
致敬辞:“一诺千金。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向你们致敬!”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位)
  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永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钟南山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云泉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王顺友(苗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
  许振超山东省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固机经理
  李素芝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刘玉莲(女)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包起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申纪兰(女)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致敬辞:“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向你们致敬!”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位)
  曹于亚(女)四川省成都市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罗映珍(女)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装备财务科科员
  刘霆浙江林学院学生
  洪战辉中南大学学生
  谢延信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黄来女(女)武汉大学学生
  张晓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乌兰其其格(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牧民
  韩瑜(女)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沈利萍(女)宁夏书画院工会主席
杨怀保湘潭大学学生(陕西省勉县籍)
致敬辞:“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向你们致敬!”

人都有一个梦,让我们听听这些模范人物心中的梦:
1、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在晚会上,被主持人戏称为不在稻田里就在去稻田路上的袁隆平,讲了他的禾下乘凉梦。他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试验田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帚那么长,稻粒像花生一样大。他和他的助手悠然地在稻子下面乘凉。袁隆平讲起自己的梦境,在舞台上哈哈大笑。他讲完了科幻梦,又讲了一个现实的梦。就是在2010年之前,水稻亩产900公斤。他说到那时候咱们水稻亩产就是世界上最领先的。
  2、罗映珍的战友梦
  罗映珍每天坚持给因缉毒受伤昏迷的丈夫罗先勇写信念信,信写了600多封,时间也过去了两年多。在舞台上,罗映珍静静地听着主持人念她去年中秋写给丈夫的信。“老公,这是中秋之夜,距离你昏迷已经371天了。城里看不到月亮。”罗映珍在信里说等丈夫醒来,一起回家看月亮,因为在家里才有最皎洁的月光。今年,罗先勇已经有了一点意识。罗映珍说虽然还要在病房里过中秋,但是她说什么,罗先勇心里已经听懂了。
  罗映珍她现在由警嫂变成了警察。她曾经穿上警服给病床上的丈夫看。罗映珍自己有一个梦。她希望丈夫能够站起来,做她的战友。“老公,以后我们一起抓毒贩,你就是我师傅,我是你徒弟,我等着你好好教我”。
  3、林秀贞的团队梦
  30年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的林秀贞在晚会上讲了她的遗憾和梦想。因为给一个孤寡老人做饭,母亲弥留之际她没有在身旁。林秀贞说她不担心她老了,没有人赡养,也不担心,她赡养的老人没有人赡养。她说自己有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女婿,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媳妇。他们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把她的心愿继续下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精选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位)
1.李明素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2.林秀贞
    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3.刘月生、王世昌夫妇
刘月生,男,90岁,中共党员,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女,84岁,中共党员,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为了能让家乡河北省顺平县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将晚年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这样两位老人来说,要想白手起家,为家乡建一所学校,何其难啊。1989年开始,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找到3位爱国港商捐资了74.5万元。其中,港商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此后,王世昌四处奔波,跑有关部门落实建校的具体事宜。不久,以梁洁华命名的“希望学校”,在顺平县常各庄村动工建设。
    施工期间,60多岁的王世昌始终奔波在一线,刘月生因岁数较大,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刘月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她连忙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但王世昌心里却总惦记着工地的事。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就对她说:“快忙学校的事去吧,我这儿没关系。”王世昌一听,当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地。那时的王世昌,不知冒着严寒酷暑往返于北京和顺平之间多少趟。她和民工同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中午就在一个长椅上枕着砖头小憩一会儿。那段时间,她瘦了30斤。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她忍受着右腿膝盖长有骨刺的疼痛,亲自去建材厂家订货,亲自押车将建材运回工地。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泥,她一趟趟地找水泥厂,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低价货。她打听到附近南吕村的砖瓦质量好,为了把每块砖的价格降低一分钱,她拉着县里有关人员去说情。施工后丢弃的废水泥袋、破纸盒,她都要捡起来卖破烂换钱入账,地上的碎砖头也要收起来铺路。到1995年,建筑面积达2060多平方米,计84间校舍,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终于屹立在了顺平大地上。1997年以后,王世昌、刘月生夫妇又用梁洁华女士的捐助,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2001年至2003年,他们再用梁洁华女士的捐款,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起了高中部。这不仅使“梁洁华希望学校”成了顺平条件最好的学校,还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为家乡筹建新校到最终建成“梁洁华希望学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整整奋斗了18年时光。
    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在执著为家乡建新校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成立了家乡教育基金会,号召社会集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们省吃俭用,共向家乡的学校捐款30余笔、近20万元,还对口资助了三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和一名大专生。
    王世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党素珍
    党素珍,女,汉族,中共党员,72岁,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矿工家属。
    党素珍1953年结婚后,跟随丈夫李万义从乡村来到矿山。当时,矿井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后勤服务。当她得知丈夫和矿工兄弟们下班出井后,渴得、呛得嗓子直冒烟,不能及时喝上热水时,觉得很心疼,便主动开始为矿工送水。每天早晨4点,她就挑着一担开水,步行10里来到井口,为上早班的工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开水。夏日,她为矿工送上清凉败火的绿豆汤、桔子水;寒冬,她熬好姜汤水、鸡蛋汤、红糖水,一碗碗递到矿工手上。后来矿区有了电车,党素珍仍然在凌晨4点出门,把家属区4个公用厕所清扫干净,5点挑着开水乘坐头趟电车准时到达井口。
    50多年了,矿工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党素珍坚持了下来,为矿工服务成了她这一辈子“分内”的事。她设立了“支前服务站”,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从缝衣送水,到宣传安全生产,越来越受矿工的欢迎。矿上每次安全会她都去录音,到坑口给工人播放。她自费一年订十几份报纸,张挂在坑口阅报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党素珍阅报栏”。她在家属区、矿区大街上制作了16块黑板报,宣传安全生产等知识,三天换一次新内容。为了做好义务宣传,党素珍先后用坏了12台录音机、两台卡拉OK机、300多盘磁带、5个扩音器……这些全都是她自己出资购买的。除此之外,还有支前服务站每天用去的小米、绿豆、白糖、红糖、茶叶、布块、针线、扣子……据粗略统计,多年来,党素珍挑水30余万担,缀扣子30多万粒,缝补衣服60000余件、手套1200000副、安全帽100000余顶,修补雨鞋20000多双。
50年来,党素珍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西山矿区,“党妈妈”成为百里煤海的一座丰碑,200多本荣誉证书见证了她50年来的默默奉献。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对党素珍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

5.丛飞
丛飞,男,中共党员,生前为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关门弟子,一直刻苦钻研小品、哑剧、口技、魔术、模仿等方面的技艺。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曾经因为累得浑身发抖,晕倒在草地上,那时候就给自己改名叫“丛飞”,意思就是从草丛中起飞。难忘的经历,使丛飞特别同情弱者,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他总想尽力去帮助。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现金2400元放进了捐款箱。这件事使他体会到,自己也有能力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尽自己所能扶危济困,向社会奉献爱心!
    丛飞回到深圳就加入了深圳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先后20多次到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每到一地,丛飞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丛飞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丛飞的家只有58平方米,非常俭朴。有时为了及时给山区的孩子们交学费,丛飞还向一些朋友借钱,前后共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丛飞坚持参加各类慈善义演65场,捐款数万元。累计下来,丛飞的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受丛飞资助的贵州省织金县中学生王维珊在写给丛飞的信中说:“我从来不知道伟大可以这样具体,感动可以这样彻底,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博大无私。”
    丛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个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重大课题。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残、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荣获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1.王树先
    王树先,男,已故,中共党员,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里兴村村民。
    王树先出身贫寒,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剿匪斗争。13年军旅生涯,他先后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受师团营嘉奖多次。复员回乡后,王树先担任过生产队会计、烤烟技术辅导员。他和队里干部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养猪场、碾米加工厂、米粉厂,建起了烤烟房,使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说起有50年党龄的王树先老人,人们忘不了2006年的那场洪灾。2006年 6月18日5时,住在客家土楼笃庆楼的王树先老人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烧火煮饭,清扫庭院。5时30分,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6时至7时,降雨量达124毫米,这是当地近百年来最强的一次暴雨。转眼间,大水漫到老人所住的土楼大门前,不一会儿,大水开始灌进院子!“涨大水了,快跑啊……”王树先扯起嗓门高声叫喊。他叫起了笃庆楼住户,又跑到隔壁的汉兴楼喊。这两幢楼共住有132人。老人的喊声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人们,大家慌忙起床。
    “不要带东西!快往后山跑!”在王树先指挥下,第一批村民安全转移到土楼后面的山上。王树先组织第二批人转移时发现,门外已是一片汪洋, 土楼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同屋的18名村民大多是老弱妇孺,王树先果断地扳断一楼的窗户,跳出窗外,一手抓住窗格子,一手把人一个个从窗户拉出来。一个、两个……最后才是自己的老伴和孙女。这时,王树先看到毗邻的另一幢土楼门前有3位老人在求救,他又扳住另一扇窗户,想扶着墙过去施救。突然,一股巨浪扑过来,体力不支的他再也没能抓住窗格子,消失在汹涌的洪水中……没过多久,笃庆楼塌了一大半,汉兴楼全部倒塌。132名村民除4人外全部得以逃生。在罹难的人员中,有王树先的侄儿、侄孙媳妇和出生还不到100天的曾孙。19日中午,乡亲们在永定河城郊乡东溪河段找到王树先的遗体。悲痛欲绝的村民们一遍遍呼喊着他的名字,老人却再也无法答应了。
    中共龙岩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王树先同志学习。中共永定县委追授王树先为优秀共产党员。

2.殷雪梅
殷雪梅 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3.赵传宇
    赵传宇,男,23岁,中共党员,长江大学学生。
    2007年1月22日下午,76岁的张多平老人在长江荆江段江边洗衣服时不慎滑入江中。正在江边散步的赵传宇听到呼救声来不及脱掉衣服、鞋子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江中。这一段水深湍急,漩涡极多,落水人员生还几率很小,生活在此的本地人也不敢轻易下水,而赵传宇却在这刺骨湍急的江水中急速游到老人身边,他一手托起老人头部,另一只手朝岸边划去。两人的棉衣因浸水越来越沉,赵传宇也越来越吃力,他奋力游到岸边,把老人推上岸,老人得救了。上岸后,别人询问他的名字,赵传宇笑而不答,裹着湿透的棉衣,从人群中悄然离去。事后,张多平老人一家和热心邻居经多方打听,才了解到救起老人的年轻人叫赵传宇,是长江大学的学生。张多平家人为了感谢赵传宇,硬要给他2000元,在推辞不了的情况下,赵传宇将这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他说,每一个善良的人,见到这种情况都会伸出援手的,这钱我不能收,应该送给更需要的人。
    23岁的赵传宇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庭条件艰苦,赵传宇靠打工和奖学金完成学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乐观豁达,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做过家教,干过推销员,当过超市收银员,担任过代课老师……每做一件事都认真负责,赢得好评。尽管打工占用了不少时间,但赵传宇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今年报考研究生,他以优异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他每月生活费不到200元,但每次班里发放困难补助,他总是要求减少补助款。他虽然节俭,却经常把打工挣来的钱借给同学。几年来,赵传宇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并在班里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传宇救人不留姓名的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一位87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在给赵传宇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

4.韦正雄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接着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马上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择了学生。
2006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徐伟
    徐伟,男,22岁,中共党员,天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2005年12月27日下午,3名中学生在天津工大泮湖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路过此地的徐伟听到呼救后,迅速跑到冰窟旁,一手紧紧抓住冰窟边缘,一手用力去拉落水少年。这时冰面突然开裂,徐伟也掉进刺骨的冰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险境,徐伟的脑海里闪现出了小时候溺水时的那种恐惧。但他很快稳住了情绪,用力将3名少年托出水面,帮助他们用手扒牢冰面。然而,自己刚刚探出上半身,冰面又一次塌陷,他再次落入湖中,双手和胳膊多处被划伤,鲜血直流。徐伟强忍疼痛,回过头对3个吓得直哭的孩子说:“别害怕,我一定能把你们救上去!”此刻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牺牲,也要救出3个孩子。他小心地用手按着冰面,一点点地将上半身挪到冰面上,随即滚了一下,终于远离了冰窟。这时,闻声赶来的群众争先恐后要帮他一起营救。可当时周围的冰面已经开始摇晃,为避免出现更多的危险,徐伟大声呼喊:“你们不要过来,把木棍递给我。”他冷静地劝住前来救助的人群,独自一人趴在冰面上,利用大家递来的木棍,艰难地将3名少年一一从冰窟中救了出来。
    徐伟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地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为节省开支,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简单的。救人后,徐伟脚上的皮鞋被水泡得变形了,习惯节约的他也舍不得花钱买新的。就是这样一位家庭贫困学生,当被救孩子的家长硬塞给他1000元时,他把钱捐给了天津市联合助学基金会,并在信封上写着:请交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徐伟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大学期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连年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奖励金,被保送为2006级免试研究生。他虽家境贫寒,但从不怨天尤人,自强自立、乐观向上,靠助学贷款和打工完成大学学业。他尽管身体瘦弱,却两次报名参加献血。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徐伟的事迹。徐伟参加了全国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和由中宣部、公安部等单位举办的“唱响正气歌,做时代骄子”——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大学巡回报告活动,在10多个省市报告20场。
2006年,徐伟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6.艾尼?居买尔
    艾尼?居买尔,男,维吾尔族,21岁,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人,新疆大学学生。
    2005年4月2日晚10时许,夜幕降临后的乌鲁木齐市山西巷市场饮食区依然热闹非凡。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王丽与同学分开后准备乘公交车回家。正当她穿过一群小商贩,朝公共汽车站走去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有一只手正在掏她的裤子口袋。“有小偷!”王丽心头一紧,立刻转身捂住口袋。可是,这个小偷不仅不惊慌,反而狠狠地瞪着王丽。王丽见状赶紧加快脚步,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没想到这个小偷居然窜到王丽的面前拦住了她,并将手再次伸进了王丽的口袋。王丽吓坏了,一边用手死死地捂住口袋,一边大声呼救。就在这时,艾尼三兄弟路过此地。他们看到前方围了一大群人,一位姑娘的呼救声传了出来。艾尼三兄弟立刻跑了过去,冲进人群,拉开了正在与王丽撕扯的小偷。小偷狠狠地对艾尼?居买尔大喊着:“让开,不要多管闲事!”说着又向王丽走去。艾尼?居买尔一把将王丽拉到自己身后,用瘦弱的身躯护着王丽,他对小偷说:“住手!她是我的妹妹!你不要碰她!”“你的妹妹?汉族?”小偷愣住了。
    这时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了三个人,他们和小偷是一伙的,歹徒们的拳脚如雨点般落了下来。由于歹徒人多势众,艾尼三兄弟终于招架不住,拉起王丽夺路跑去。歹徒们在后面紧紧追赶,一个歹徒掏出一把长约20厘米的尖刀,刺向艾尼?居买尔的后背,鲜血顿时涌了出来,艾尼?居买尔捂着刀口,慢慢地倒了下去,晕倒在地。行凶的歹徒见状,慌忙扔下沾满鲜血的尖刀,拔腿就逃。血不停地从艾尼?居买尔的身上涌出来,他的衣服顿时被鲜血浸透了,大哥买买提?艾力背起艾尼?居买尔赶往医院。
    艾尼?居买尔被送进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诊断,艾尼?居买尔的肺部被刺破,失血1800毫升,如果再晚送来几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医院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艾尼?居买尔出院了。
    艾尼三兄弟见义勇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病房里每天都有自发前来看望他们的各族市民。短短十几天,人们为艾尼?居买尔捐款近7万元。艾尼?居买尔正义凛然的一句“住手!她是我妹妹!”掀起人们心灵深处对英雄的崇敬。
2005年,艾尼?居买尔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2006年6月,他当选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1位)
1.曹道云
    曹道云,男,56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我是一名公务员,把老百姓捧在手上,把老百姓举过头顶是我的信念,是我的承诺。”曹道云坚守这种信念与承诺,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政事业默默奉献。
    曹道云为实现诺言,在全区率先提出了“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应业尽业”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救助与就业双向联动机制,使8000多名申请低保但有劳动能力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的思路。在全区建立了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13家社区慈善超市,并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屋。慈善帮困达到了10万余人次,募集善款2260万元。
    曹道云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式”、“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等多种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建立了“十分钟为老服务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托”等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实施独居老人“守望工程”,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率先开展“扶手工程”,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难问题。他还率先在公务员中建立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医、助学”为主要内容的义工服务队伍,并实行公务员义工服务“一册通”,即公务员凭义工服务手册可以到本区57个义工服务点进行义工服务。义工服务手册被老百姓称为“群众满意记录册”。
    曹道云推出了“医疗拥军”措施,方便部队官兵就近看病,解决了军人子女读书难和军嫂安置难的问题。他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免费为婚姻当事人提供婚前体检、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还建立了“离婚劝和”机制,接受劝和咨询的当事人,劝和率达到52%。在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中,他在机关干部中实施了“五心工程”,即对最可爱的人要热心,对最困难的人要关心,对老年人要孝心,对年青人要育心,对民间组织的法人要诚心,提出了全面建设“百姓民政”的目标。2004年普陀区民政局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普陀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
    曹道云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上海市民政系统第三届孺子牛奖金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武秀君
武秀君,女,46岁,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村村民。
    武秀君夫妇从事建筑施工生意多年,凭借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5年前,武秀君的丈夫赵勇因车祸去世,留下个人名义的外债270多万元、债权300多万元。武秀君在承受巨大的家庭痛苦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诚信,顶着家庭和债务双重压力,走上了代夫还债之路。
    武秀君一一打电话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丈夫的欠款签字改成她自己的名字。账目不清,她打电话重新核对;没有找她要账的人,她主动打电话承诺一定要把欠款还上。她领着工程队继续承揽工程,用挣来的钱、要来的欠款还债……就这样,5年里,她还清了数百笔欠款。别人欠她的钱,有的是折价偿还,有的始终拖欠,但都没有影响她主动还债。
    武秀君第一个想到还钱的是一家银行的贷款。当武秀君克服困难把50万元全部还给银行的时候,这家银行的领导眼圈红了。为了帮助母亲还债,武秀君的家庭也行动起来,她大儿子出门尽量不坐车,节省下车票钱还债;上中学的小儿子一天只花1.5元,省下伙食费替母亲还债。当小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380元钱存折递给妈妈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在武秀君还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双方热泪盈眶的场面。有些债权人不好意思收,对她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处境就不要还了,但她仍然坚持还给人家。在武秀君看来,大家是因为对丈夫信任才赊账,这份诚信的建立不容易,做人要讲诚信!2005年,丈夫去世3周年祭日那天,众多曾经和武秀君有过经济往来的合作伙伴、个体老板、银行领导等近千人自发赶去看望。在大家眼里,武秀君的行为正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
    武秀君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以及辽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报道。2006年,本溪市将武秀君评为文明市民,颁奖典礼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她诚重如山,一诺千金,诠释着这个流金溢彩的时代最赞赏的诚信。人世沧桑,含泪坚强,最真最诚武秀君!”

3.徐丽珍
   徐丽珍,女,20岁,共青团员,福建省寿宁县凤阳乡基德村村民。
    2005年4月6日下午,在温州市区大南门名欧咖啡店当服务员的徐丽珍收拾座台时发现了一个路易?威登的大皮包,立即上交给办公室。按店里的规定,服务员捡到顾客的东西要交给办公室,并由大堂经理负责登记。徐丽珍主动将皮包上交后,当大堂经理打开皮包登记时,眼前的一切把他吓“坏”了——护照、身份证、120欧元现金、16.3万元的现汇现取汇票、十几个存折,其中一个存款余额写着1200万元……随后,咖啡店一边报警,让警方帮助寻找失主,一边通过包内名片联系失主本人,最后终于将所有的财物 “完璧归赵”。当失主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王先生拿出1万元现金酬谢徐丽珍时,徐丽珍婉言谢绝:“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朴实的一句话,折射出这位打工妹诚实纯朴的可贵品质。
    捡包事件发生后,徐丽珍成了温州的新闻人物。许多市民打电话给她,赞扬她拾金不昧的精神;外地媒体的记者纷纷赶来,采访报道她的事迹。4月12日,一名温州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奶奶来到了徐丽珍打工的名欧咖啡店,他们不是来休闲消费的,而是特意来找徐丽珍合影留念。
    2003年,初中毕业的徐丽珍外出打工。她打工的第一站是泉州。她在一家包装厂做工。进厂不久,她被小偷光顾,存折、钱包都被偷了。2004年初夏,徐丽珍到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做工。在龙港镇待了半年后,徐丽珍转到温州打工,没想到第一天就丢了包。当时,她在车站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后来包就忘记拿了。或许,只有丢过东西的人,才能理解别人丢失东西的焦急心情。
2006年3月7日,在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揭晓暨颁奖晚会上,仍在温州打工的徐丽珍一出场,观众席上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评选活动组委会这样评价徐丽珍:巨款是一道考题,来自贫困农家的女儿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案;一位新温州人,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诠释着诚信的真谛;一个在她自己看来最平常不过的举动,见证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灵魂。

4.范玉恕
     范玉恕,男,55岁,中共党员,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
    “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房”是范玉恕始终坚持的职业信条,他许诺:绝不向人民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的工程。
    为兑现诺言,范玉恕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提高工程质量上。在每项工程施工中,他都坚持制定一个高于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拿出一套质量创优的措施,建立一套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作出每道工序的质量样板。通过多年实践,他创造出保证工程质量的“8,1,15”工作法。1999年,范玉恕负责的所有工程质量全部优良,创造出天津建筑史上的“四个第一”,两次获得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被誉为“群众信得过的建房人”。
    为兑现诺言,范玉恕始终坚持“四个一样”:大事和小事一个样,外露工程和隐蔽工程一个样,分内事和分外事一个样,有要求和没要求一个样。工程无论大小,为确保所有工序都能达到一次全优,他每天死盯现场,严把质量关。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把自己负责的几十个工地转个遍。
    为兑现诺言,范玉恕坚守一线阵地,坚持严细管理。2004年6月,范玉恕担任北京奥运工程——奥体中心运动员公寓工程项目经理,他向建设单位承诺,“奥运会运动健儿要夺金牌,奥运工程我们更要争第一”。当时正值酷暑,地面温度达到50摄氏度,他一天也没离开过施工现场,做到制订施工方案一盯到底,关键部位一盯到底,工艺难关一盯到底,交叉作业一盯到底,质量验收一盯到底,带领员工从一张图纸、一根钢筋、一块砖、一车混凝土抓起,严严实实地把住了每一道质量关,最终该工程被评为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长城杯金奖。
    30多年来,范玉恕先后组织完成了26项、近4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工程质量项项优良。范玉恕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不向社会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工程”的承诺。
范玉恕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建设系统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5.文花枝
    文花枝,女,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员,现湘潭大学学生。
    “我是导游,先救游客!”中国女孩文花枝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诚实守信、服务游客的诺言。
    2005年8月28日,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挺住!加油!”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其实,在这起6人死亡、14人重伤、8人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她才20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半个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个用真诚和微笑对待游客的阳光女孩。她常说:作为导游就是要把游客当成朋友和亲人。每带一个团,她都按事先的承诺服务;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购物要谨慎;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游客称赞,她是我们人品上的“导游”,是我们职业道德的“导游”。
2006年,文花枝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位)
1.袁隆平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3.王顺友
    王顺友,男,42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
    王顺友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保护邮件,他曾勇斗歹徒,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河水中抢捞邮件。他吃苦不言苦,饿了就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自编自唱山歌,独自走在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他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王顺友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当选为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都对王顺友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4.刘玉莲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5.张云泉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 “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6.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位)
1.曹于亚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2.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3.谢延信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4.洪战辉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5.黄来女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6.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
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附:赵云亮错过评选获鲜花
  56岁的父亲患肝癌,要活下去只有肝移植,儿子赵云亮毫不犹豫地献出了60%的肝脏。怕父亲担心,亲人和医护努力地呵护着一个美丽的谎言。
因时间问题,赵云亮错过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榜上无名。不过他的孝举还是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晚会特别把他请来,设计特殊环节为他献上了鲜花,表达了人民对他的褒奖。

注:以上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助人为乐”等话题,还可以用于很多话题,如“武秀君”的事例可以用于“立志”话题等……仔细想一想,对每一个材料都要细心挖掘并写出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才能真正运用娴熟,顺手拈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