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7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二、读思结合,学文习法,拨动实践之弦
低年级学生及教材特点又决定了教学时需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语言文字立体、鲜活,让学生与文中的人、事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文习法,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课文真谛。
1.立足词句的训练点,读中有思
课文第1-3自然段的教学可以采用对比词语、引发思考的方法,从朗志万的问题入手,围绕“奇怪”一词展开。教师先出示第一自然段,将“奇怪”一词改为“有趣”,并与课文中的原话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换成“有趣”是不行的,因为朗志万的问题跟平常的不一样,出人意料,所以称之为“奇怪的问题”。此处的“思”,会使学生有三“得”:一是联系上下文了解“奇怪”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二是了解朗志万的问题的确“奇怪”,三是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两个小朋友的回答可采用对比朗读、品评朗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到两个小朋友面对科学家“奇怪”的问题一点儿也没怀疑,想当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下文伊琳娜的敢于向科学家质疑,并付诸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还原文本的空白点,加深体验
第2、3自然段有两处空白点:一是伊琳娜回家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二是实验后伊琳娜是怎样想的。这两处空白点为我们提供了想象还原的空间,是能促进学生加深体验的“金点”。教学时,在学生读文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创设伊琳娜闷闷不乐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别表演伊琳娜和妈妈,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进行对话,走进伊琳娜的内心世界;然后在情境中,让学生亲手做实验,体验实验结果;再悉心揣摩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的想法,体验她发现科学家居然说错了的惊讶,对于朗志万居然“哄骗”小朋友的气愤,以及动手做做看居然有了新发现的激动等心理活动。
3.着眼语言的联系点,感悟“实践”
课文最后一部分中朗志万的话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感悟“实践”,可以先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写伊琳娜表现的语句,并从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激发学生由此质疑:为什么伊琳娜实验后很生气,而听了朗志万的话却高兴地笑了呢?由此共同研读朗志万的话,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不能迷信权威,要动手实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妈妈的话与朗志万的话十分相似;再让学生联系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并交流从二者相似的语句中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动手实践是多么重要。在学生谈感受、谈启发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升华感悟:“朗志万善意的哄骗,妈妈及时的启发,伊琳娜的动手实践,都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遇到难题,不光要动脑想,还要动手做做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课题:动手做做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