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环节六:提示问题,引发思考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本文所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环节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连串动词或形容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环节八: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请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3.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游玩、兴味盎然的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对中心和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4.专家点评



该教师对文章有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传统的文章解读“存在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所以主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这样给个性化的解读创造了空间。我们应当肯定这种认识是很可贵的。



这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基本体现了教师的思想。从各环节的安排看,既考虑了文本的脉络,也考虑了阅读重点、难点,流程是合理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两点:



其一,重视语言的分析和揣摩,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作为语文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承载体,对语言的涵咏和揣摩,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一种传统。尽管有人抨击语文教学因分析语言“零敲碎打”,存在“肢解文章”的现象,但决不能因噎废食,搞脱离语言背景的分析和发散。在“百草园美丽景色”、“雪地捕鸟”等处的解读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语言的分析环节,并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语言的训练。



其二,重视整体感知,尊重阅读规律。教师在阅读的首尾两个阶段都安排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两个环节的设计各有侧重:阅读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和内涵进行初步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概括、综合的了解;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含义和写作规律的推敲、探究,使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实现读写的能力迁移。如此形成了教学收尾的呼应,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这个教学设计的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不足,基本是在教师主导的意识下进行的教学推想,而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提出质疑估计不足,这会给教学带来若干变数,或难以落实“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预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20: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