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内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
  教学准备
  1.每个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有一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动画MTV《一分钱》;
  3.flash课件,视频展示台,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画面。
  师: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到商店买东西。
  师:我们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
  生:要用到钱。
  师:对,我们国家印制、流通的钱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分类中初步感知人民币
  师:看来你们对钱还是挺熟悉的,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再认一认。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小组都在认真分,大都把钱分放在四个同学面前。)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一元和一元的放在一起,五角和五角的放在一起,……
  师:哦,你们是按面值大小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学生把硬币和纸币分开,但不知怎样说。)你们是按硬币和纸币分的。(展示硬币和纸币)
  师:请把你最喜欢的人民币带上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的?
  (在投影仪下展示认识的人民币。)
  生:我看到有“伍角”两个字。
  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观察)
  生:拼音。生:图案。生:数字5。
  ……
  同上认识一元、贰分、一角、一分。
  师:你们可真棒,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认识。
  (全体看课件认识各种人民币。)
  今天我们来认识1元以内的小面值人民币。
  三、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
  师:你们会使用人民币吗?老师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购物活动,小组先讨论,买下列东西可以怎样付款?每
  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
  一个本子6角钱
  一支笔1元钱
  学生分组讨论。
  师:请你拿钱来买我手里的本子。
  (生上台购买)
  师:你是怎样付钱的?
  生:我拿了1张5角和1张1角。
  生:我拿了6张1角。(老师让他数)
  师:他拿5角钱,我会把本子卖给他吗?(不会)
  谁来帮帮他?(补上1角)
  生:我拿3张2角。
  生:我拿2张2角、2张1角。
  生:我拿1张2角、4张1角。
  生:我拿1元,你要找我4角。
  师:4角加6角是多少?(学生有的说1元,有的说10角)你们说的都是对的,1元和10角之间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等号)板书:1元=10角
  谁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10分)板书:1角=10分
  齐读板书。
  师:现在谁来买笔?
  生:我拿10张1角。
  师:请和别人拿法不同的站上来。(学生拿着钱站在台上。有5张2角、2张5角、一元、4张2角和2张1角、1张5角和2张2角加1角)老师让学生观察以上付款方法。
  师:(课件出示:1本书2元4角2张1元、5张1角、3张2角、2张5角),我买了这本书,这是我口袋里的钱,你们猜我是怎样快速付款的?
  生:你是拿2张1元和4张1角。
  师:你的方法很不错,但我不是这样付的。
  生:你拿2张1元和2张2角。
  师:你猜对了。我们一般会根据身上带的钱来付款。
  课间休息: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久,累不累?
  老师给你们放一首歌曲,好吗?(放MTV《一分钱》)学生跟着唱。
  一分钱虽然少,但是10个1分就是1角,10个1角就是1元。我们的钱不就是这样积少成多的吗?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一分钱。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
  课件出示书第61页的第2题。
  师:说说一共有多少钱。(学生口答)
  课件出示书第62页的第5题。
  师: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学生说出买的东西并说出用的钱和剩的钱。)
  7角+3角=1元用9角5分,你找我5分(老师讲解1元=100分)4角+3角+2角(找1角)7角+2角(找1角)
  师:大家学得真不错。(课件出示书第62页的第6题)
  课外调查:1元钱能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第二册《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应用能力;
  3.受到爱护人民币及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一、引入激趣
  师:平时你跟妈妈逛商店时,最想买什么呀?
  生:我想买巧克力、玩具汽车……
  师:你知道逛商店买东西要用什么呀?
  生:要用钱。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揭题:人民币的认识)
  [评:“人民币”这名称,学生头脑中不一定有,教师拖长声音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出这一各称。]
  二、认识面值
  1.同桌研讨,了解学生知识起点
  师:你认识的人民币有哪几种呢?
  生:1元、2元、10元、100元……
  师:请同桌两人先来认一认桌上信封里的钱(信封里放的都是些10元及以下的人民币的面值,也称小面额人民币),把不认识的钱放在桌子上,等会儿拿到上面来。
  [评:通过同桌相互认一认,把不认识的钱币拿到上面来,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摸清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学习起点,再把学生不认识的人民币作为教学的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
  2.利用起点,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学生陆续把不认识的钱币放到实物展示台上来。
  师:谁能帮助他们来认一认呢?
  生:我知道,这是5角。
  生:这是2元。
  ……
  [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难点强化,巩固知识
  师:你们在认识人民币时,哪些人民币容易看错:请拿到上面来。
  生:5元与5角纸币;
  生:2元与2角纸币。
  师:请大家再认一认,找出区分的办法。
  [评:难点突破中,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让他们自己提供易混的人民币票面。]
  4.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师:你见过大面额的人民币吗?(取出来让全班同学都来认一认。)
  生:100元、50元、20元。
  [评:学生曾经提到100元等大面额的人民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让那些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或者说已经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听课,由比较模糊的认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环节就是为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设计的。]
  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分类
  师:同桌两人取出信封里的人民币,按照自己的方式分类。(教师巡视,时而倾听他们的见解。)
  [评:没有讲出具体的分类办法,让学生爱怎么分就怎么分,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类。]
  2.展示分类结果
  生1:我们是1分、1角、1元为一类;2分、2角、2元为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和硬币分开,分成两类。
  生3:我们是分成元、角、分三类。
  师:这些分类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元、角、分这一种分法。
  [评:分类的多样化,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类,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则可以在肯定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实施教学活动。]
  3.选择需要的分类方法:元、角、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1)第一层操作:找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把事先自己收集到的小物品)拿出来看价钱,从信封里拿出所需要的钱;同桌交换物品,再取钱,同桌核对。
  [评:这项操作的目的是巩固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第二层操作:买回这把卷笔刀,要用1元钱,请你从信封里拿出1元钱。
  多媒体展示学生组成1元钱的方法:
  a)1元硬币或纸币;b)两个5角;c)5个2角;d)10个1角;e)1个5角,2个2角,1个1角。
  (3)从上面组成1元的方法中,你能看出元和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取钱情况选择展示)
  得出1元=10角
  (4)是:谁能从1元=10角,得出1角=()分?
  生:1角=10分。
  [评:从1元钱的组成入手,通过操作,直接对元和角之间的进率有一个感知的过程,展示中能够充分地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得出1元=10角,省略1角=10分的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四、综合应用
  师:回到商店里,买一样你所喜欢的东西,不过,先得猜一猜,他们的价钱。(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猜一猜价钱并拿出这些钱,上讲台来买去。)
  一盒颜料、一副三角板、一本记事本……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购物活动。商品在各组桌子上的盒子里,每组两人当营业员,其余同学当顾客,可以讨价还价。
  (学生兴趣盎然地买东西,教师巡视各组。)
  [评:全班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实践的机会和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新的知识?
  生:我认识了人民币。
  生:我学会了买东西。
  生:我觉得当营业员挺不容易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要计算,还要找钱。
  生:要辨认清楚,有的差不多的。
  生:还有XX。
  师:真是收获挺大的,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大家一定要爱护人民币,还要节约用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摆一摆 想一想》课堂实录

 经验的确不等同于体验。就词性而言前者大多被作为名词使用,后者常常表现为动词;在汉语中前者被当作认识论的概念、知识或技能,后者则往往作为得到知识技能的一种过程、一种途径;前者指向的是真理世界,后者指向价值世界。
  经验与体验又常常被大家混淆。其实一个简单的例子能凸显两个概念的区别:一位教师执教“摆一摆,想一想”一课数遍,但没有引起他内心的感受、反应和联想,对他来说只是拥有关于这节课的经验;另一位教师执教同样内容的课后通过自己的感悟、辩别与反思,形成了对这节课的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他拥有的不仅是关于这节课的经验,还有更多的是体验。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经验还是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以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下)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一课细细揣摩。
  一、拟定教学目标
  如果纯粹以“经验”为目的,这节课的目标(以下称目标一)可以这样陈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以“体验”为最终目的,那么目标(以下称目标二)则要重新定位:(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交流等活动,巩固100以内数位及数值的概念;(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3)用教师对数学及课堂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用教师对数学及课堂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在交流反思中发现自己数学活动中的错误或别人的好方法,能及时改正或采纳。
  两个目标不仅仅是字数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差异,这正是体验与经验的质的区别。在目标一中,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会有自己关于这个知识的经验,这个经验偏重于单纯的认知性理解,即以往教学中最强调的知识技能。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教学从整体生命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的致命缺陷。”但是,如果这个“经验”是一个情感的生命体,课堂便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目标二中加大了情感的融入,特别指出了“用情感塑造情感,用态度影响态度”。
  我们可以非常感性地欣赏这样一句话:“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入、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二、体验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课堂的维度是多向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体验数学概念间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还可以体验课堂里的教师、同伴、环境与氛围……每一项体验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孤立,但可以从一些片断中有侧重地加深对体验的理解。片断(一)至片断(五)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流程,这里人为地分割只想借一个片断说明一个问题。
  片断(一)——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
  师:请大家用三颗围棋摆在数位表上,摆1次顺便把这个数写下来。(学生独立尝试摆棋,并写下摆出的数)
  师:现在不急着上台演示,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一共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摆的?通过比较,推荐出小组中的最佳摆法。(学生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上台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最佳摆法。
  生:我们组最好的摆法是这样的:(演示)先把3颗棋都摆在个位上,是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2;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1;再移一颗,三颗都在十位上是30。
  师:老师做你的小助手,把你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3、12、21、30)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正好一个比一个大9。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们组的摆法正好和他们相反,我们先把3颗棋全放在十位上,再一颗一颗移过去。
  师:那你们摆出的数分别是哪几个呢?
  生:是30、21、12、3。
  师:很好,还有其它不同的摆法吗?
  生:我们组先摆12,再交换位置是2
  1,摆一个3,再换位置30。
  师:请你上台把它们摆出来。(生上台演示,师板演12、21、3、30)
  师:原来你们是交换了十位和个位上的棋子颗数。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摆法?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这样一颗一颗移不会忘记,而且4个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它们一个个大起来。
  生:我喜欢第三种摆法,只要摆好一个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数。
  生:这种摆法有时候会忘记已经摆了哪些数。
  师:每一个同学都有心目中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摆,摆出的都是4个数。
  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并非在“追风”,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终有了自己心目的最佳摆法,让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发生了关联,而选择最佳方法让学生的愿望和喜好也介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中,这正是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片断(二)——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师:还想继续摆棋子写数吗?你们可以从1、2、4、5颗棋中选,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学生活动)
  师:我们还是不急着说,请你帮你的同桌先检查一下,他摆对了吗?(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帮助同桌检查的。
  生:我的同桌摆的是4颗棋子,我用4颗棋子重新摆了1遍和他摆的一样。
  师:这位同学是用重摆一遍的方法来检查的,好办法。
  生:老师我是用眼睛看的,我发现它少写了一个41。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颗棋子分成两部分就是5、14、23、32、41、50
  师:老师听懂了,你把分解数5的本领用到这儿了,同桌改正了吗?(同桌点点头)谢谢你!
  师:你们刚才在摆的时候,老师选了6颗棋,不过没有摆,脑子里想了想,写了这几个数(板演:6、15、24、34、33、42、51、60)你们帮我检查一下。
  生:34不对。
  师:你怎么一眼就发现了老师不对。
  生:用6颗棋子是摆不出34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34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之和是7,而不是6。
  师:谁听明白了?
  生:我听明白了,用6颗棋摆的7个数,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正好等于6,0+6=6,1+5=6,2+4=6……,不可能等于7。
  师:加一加,也是检查的好办法!太谢谢你了!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这个片断中摆棋子的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先在感受出发去参与、体验多角度检查的策略,很显然学生对摆棋写数的知识有了自己的态度,他们亲近或排斥某种方法,特别是在检查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感受与领悟。
  片断(三)——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1-6颗棋摆出了相应的数(演示)。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用7、8、9颗棋各能摆出多少个数呢?
  生:各能摆出8、9、10个数。
  师:谁赞同他的猜想,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1-6颗棋摆出的是2、3、4、5、6、7个数,所以用7、8、9颗棋就能摆出8、9、10个数。
  师:一定吗?
  生:一定。
  师:这毕竟是我们的猜想,想要变成现实只有通过验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不过这一次你可以选择摆一摆,也可以不摆,在脑子里想,分别写出摆的这些数。(学生活动)
  师:通过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生:我用9颗棋写出了10个数:9、18、27、36、45、54、63、72、81、90。
  生:我用8颗棋写出了9个数:8、17、26、35、44、53、62、71、80。
  生:我选7颗,写了8个数:7、16、25、34、43、52、61、70。
  师:事实证明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这里,学生的活动是以自身的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在摆与猜测之间是否能建立学生想象中的关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猜想与验证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猜想不是凭空,验证也不只是一种模式,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各自的结论,此时摆与想会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融入学生生命之中。这正好说明了体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产生情感或对所学知识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意义,即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这一知识有更新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个数学方法或一种数学思想。
  片断(四)——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师:突然想起一件事,我的年龄和我女儿的年龄正好都可以用7颗棋子摆出来,你能猜出我和女儿各几岁吗?
  生:老师70岁,女儿7岁。
  师:是吗,你们看见过70岁还这么年轻的老师吗?
  生:老师不可能70岁,我猜你25岁,女儿16岁?
  师:25-16=9,说明老师9岁的时候就生女儿了?
  生:这不可能,我猜老师34岁,女儿——?
  师:给你一个提示,你在猜年龄的时候,可以参照你和你***年龄。
  生:我知道了,老师34岁,女儿7岁。
  生:我和我***年龄可以用9颗棋子来表示,我妈妈36岁,我9岁。
  “70岁与7岁”这种丰富的联想,不再是学生的生活、意识或生命中无关的东西,在这个片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或自己已有的经历去理解、感受、建构知识,从而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感受、领悟和意义,所以会有36与9岁的“对话”,在学生各自的生命中有了一次更深刻的体验。
  片断(五)——体验数学的魅力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用1-9颗棋摆出的这些数(演示),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生:我们发现这组数是有规律排列的,第一行是1、2、3、4、5、6、7、8、9。
  第二行是十几,第三行是二十几,第四行是三十几的数……
  生:我们发现竖的看这些数都是9个9个增加的。
  生:还可以斜的看,它们是10个10个增加的。
  师:真棒,还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比如说横的看、竖的看、斜的看。
  生:我们还发现摆出的数比棋子要多1!
  师:谁和他们的发现是相同?你能反过来说说吗?
  生:棋子的颗数要比摆出的数少1。
  师:也可以说摆出的数的个数和棋子颗数相差1。
  师:你能顺便估计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摆了几个数吗?
  生:100个
  生:50个
  生:80个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验证一下吗?
  生:只要1+2+3+4+5+6+7+8+9+10就可以了。
  师:结果是多少呢?
  生:55
  师: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1+9是10,2+8是10,3+7是10,4+6是10,一共是40。再加上10是50,再加上5是55。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100以内的2位数一共有99个,如果老师让你们回家把其它的数全摆出来,你要准备多少颗棋?
  生:100颗。
  生:不对,20颗。
  生:是18颗。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00以内最大的两位数是99,用18颗棋摆。
  师:真聪明。
  师:如果用10颗、11颗、12颗……来摆,你们再来猜想一下,分别能摆出几个数?
  生:分别能摆出11、12、13、14……个数。
  师:真的吗?
  生:一定是的。
  师:很遗憾告诉大家你们的猜测错误!有时规律是不变的,有时规律只适合某一段,到了另一阶段规律就会发生变化。
  师:至于用10颗以上的棋能摆出多少个数,留给大家课后去证明。
  体验的归结点是产生新的情感。这里观察的方法、估算、简算、规律的永恒与变化等。“所有”的知识在这一刻全部融合在一起,学生和这些知识也不可分割也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进入知识之中,而知识又以全新的意义和学生构成了新的关系。
  我们可以再一次感性地品味这句话:“我听到过,过眼去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9)》课堂教学实录

一、复习9+2=11
1、师:打开电脑,让生看一看,说一说,这是什么水果?
生:这是桃子。
师:数一数有几个桃子?
生:数,有9个桃子。
师:再操作以下电脑,问生又多了几个桃子?
生:又多了2个桃子。
师:想一想原来有几个桃子?
生:原来有9个桃子。
师:原来有9个桃子,又多了2个桃子,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同学们数一数。
生:数,一共有11个桃子。
师:谁能用算式算一算?
生:举手,说9+2=11。
2、师:出示一题9+(  )=11
生:2。
师:9+(2)=11
生:读9+(2)=11
二、新授:11-9
1、数物体计算。
师:让学生观察画面,数一数有多少个桃子?
生:有11个桃子。
师:数一数虚线框起来了几个桃子?
生:数,说框起来了9个桃子。
师:虚线外面有几个桃子?
生:有2个桃子。
师:虚线框起来的桃子,我们可以说是“吃了9个桃子”
       一共有11个桃子,吃了9个桃子,还剩几个桃子?
这句话的意思用式子表示就是11-9,根据上面我们分析的意思,同学们想一想11-9等于几?
生:11-9=2
师:一共有11个桃子,吃了9个桃子,还剩2个桃子。也就是
        11-9=2
2、根据加减法的关系计算。
师:想一想,9加(  )得11。
生:9加( 2 )得11。
师:11减9得(   )。
生:11减9得(2)。
师:11-9=2
3、根据数的组成计算。
师:11由几和10组成?
生:11由1和10组成。
师:用斜线表示11的组成,问10写在左边还是右边?
生:10写在右边。
师:10为什么写在右边?
生:10写在右边离的减数近。
师:10减9等于几?
生:10-9=1
师:1+1=?
生:1+1=2
师:11-9=?
生:11-9=2
三、练习。(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4:07:00 | 只看该作者

《小小游乐园——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复习1》教学案例

主持人简介:
  林至元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2000—2001年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主持人: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学中,我们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如下案例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小小游乐园——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复习1》教学案例
  执教: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苏佩瑜
  指导:厦门市同安教师进修学校张茹华
  师:我们来到了游乐区。现在谁能当小导游,介绍每样游乐设施的票价?(出现游乐园图和价钱)
  生:飞机每人20元,碰碰船每人30元,海盗船每人50元,过山车每人32元,骑木马每人11元。
  师:有这么多好玩的,拿着60元的游乐券,你们想玩什么,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学生商量)
  师:刚才小朋友在商量的时候,能互相尊重,都很注意倾听别人说话。你们想玩什么?(请学生说,老师将他想玩的游乐设施图贴上去)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想玩骑木马和海盗船。我最喜欢玩海盗船了。
  生1:老师,我不同意。你两样合起来是61元,比游乐券的60元还多了1元。
  师:真的不够呀!可是我实在想玩,怎么办?
  生2:老师,我有办法,你可以跟别人借1元。
  生3:跟老板讲,让你先玩,等明天再拿一元还给他。
  生4:不行,要用游乐券,不能用钱,可以把我剩下的游乐券借给你用。
  生5:我还有办法,你可以跟他说,就差一元钱,让你玩,以后再介绍别人到游乐园玩。
  生6:对,你跟他说,你是老师,以后可以带很多小朋友到游乐园玩。
  师:谢谢你们,你们真会想办法。可是,如果只能用这张60元的游乐券玩,那该怎么办?
  生7:我建议你可以玩飞机和木马,只要31元,还可以省下29元。
  生8:老师,你不是说你很喜欢玩海盗船吗?那就只玩海盗船,还可以省下10元。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热心,谢谢你们。那我就玩票价50元的海盗船。
  师:有这么多玩法呀(给每种玩法标序号),那你们能帮这位同学提提问题吗?(以下过程略)
  【评析】复习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不是由教师简单的提供问题,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而是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这从另一个侧面又反映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游乐园的现实情景中,遇到“想玩的游乐项目钱不够,该怎么办?”创设障碍性的情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促使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办法解决,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应变能力。再请小朋友商量能帮每位同学提什么问题,老师帮他们板书问题。接着请小朋友动笔将每个问题都列出算式,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通过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评价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4:07: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

主持人简介:
  林至元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2000—2001年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主持人:
  在“如何将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中,以“典型案例理性分析”为主要方法,分析教育教学工作,探讨如何用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全过程,并落实在每个学生发展之中,已是我市实验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较典型地反映了我们做法的一个侧面。
  当“联欢图”出现之后——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
  厦门市湖滨小学课题组郭松辉
  一、背景分析
  2002年4月11日上午,厦门市开元区某小学开展了第二轮案例研究诊断课活动。上课的G老师是一位有8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以来主要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开课班级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2人,男女生比例为22∶26。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踊跃发言,并能注意倾听同伴的回答。本节课所学《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二、教学流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用时4分):多媒体出示马路上红绿灯闪烁情境。
  (二)看、涂、说、摆,发现规律(用时31分):看图、涂色、说规律、摆学具。
  (三)练评结合,反馈新知(用时5分)。“找规律”练习,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延伸新知(用时1分)。
  三、诠释与讨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一)探究——积极的相互依*
  【片段1】
  师:(多媒体出示学生联欢图)这幅图漂亮吗?
  生:(激动地齐答)漂亮。
  师:好的,小组同学都认真观察手中的图片,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幅图的特点。
  (生独立观察、思考)(用时3分)
  师: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地)好了。
  师:不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认真探究,为你们小组提供“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
  (生为完成小组任务,又积极地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究)(用时2分)
  G老师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他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完成小组任务,通过给学生们制定共同的目标,让某个学生探究的同时也确保其他组员都在探究。同时通过说明职责任务,鼓励参与者、探究者,形成了学生积极的相互依*。
  (二)交流——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片段2】
  师:(在片段1的新一轮探究后)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个一个轮流说,后面的同学不要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以下为某一小组的录音摘记)(学生交流4分)
  生1:我看到同学们是围成一圈的,而且有男有女,气球的颜色也很多。
  生2:我发现有的同学是扎辫子的,有的没有……
  生3:哎呀!那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它是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排的。(出现蜂音)你们等一下,我还没说完呢!图上的彩旗是一面黄一面红,再一面黄一面红这样排列的。
  生4:我来说,纸花是一绿一红,再一绿一红排列的。
  在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分配给每个小组能促膝讨论的某一方面任务,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考虑的结果面对面地解释、讲述给同伴们听。虽然并不是每位同学的意见都是有效的或教师所期望的,但通过各人的发言、表述、争论、反驳,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小组内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
  (三)决策——责任过程的信息凝聚
  【片段3】
  师:(接片段2)现在请小组整理结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要求是这样的(多媒体出示以下文字):
  1.确定一位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不会的字可用拼音),并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报告。
  2.你们小组认为哪些结论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不用汇报)?
  (以下为片段2同一小组的录音摘记)(学生交流2分)
  生1:××(同学),你来汇报,好不好?
  生2:对呀!对呀!你表达得最好,应该你来汇报。
  生3:那我先说,我觉得“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的规律可以说,上面挂有许多彩旗就不要说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到。
  生4:我觉得两边灯笼的数量不一样,这(方面)肯定其他小组没有发现。
  生5:还有,灯笼是按照一个紫色一个蓝色再一个紫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1:灯笼数量不一样到底有价值吗?……
  学生的这一决策过程虽然没有记录完整,但组员间的不同信息和感知、不同意见和结论已在交流中得到了初步的展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产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面对意见分歧,通过信息凝聚最终形成了小组的结论。我觉得学生决策的正确与否已不再重要,他们自主参与的责任过程、促进性互动的合作学习,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四、反思与建议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研究教师“提问技巧水平检核”的统计,这节课G老师共提出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管理性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批判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G老师能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G老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根据教师“课堂巡视记录”统计,这节课G教师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教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我们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学生对“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学具,让他们摆一摆,从中寻找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中例1是让学生观察图形后选择“后面一个应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否会更理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7-10-31 09:00:37 | 只看该作者
实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1: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