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及试题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09:4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版社资料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09:49:52 | 只看该作者
2.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  )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3.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包括    (  )
A.西方的影响
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D.受农村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
4.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明显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1 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    )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
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7.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8. 1920年,假如你想从天津到北京旅游,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是    (  )
A.坐火车    B.乘飞机    C.骑马    D.坐汽车
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0.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企业打工,后来他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企业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1.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
B.西方先进文明冲击下的必然结果
C.旧式水运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管理不善造成的
12.某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只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13.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14.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    (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1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16.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官方网站网址是“http://www, m1905. com”。网址中“1905’’的寓意是    (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8.央视节目《非常6+1》为众多观众所追捧。它所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
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娱乐    D.艺术欣赏
19.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依据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下列说法你认为最全面的是    (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拓展青少年知识
B.有助于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C.给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
D.上网可以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20.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波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1分,22题18分,23题11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材料二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日洋楼,彩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历史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6分)
(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2分)
22.阅读下列有关我国交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板块一  古代城市交通管理
板块二 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上海洋场竹枝词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板块三  近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
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板块一中的表格内容,概括古代中国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2分)
(2)上海洋场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板块二中的两则材料,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6分)
(3)据板块三中的表格,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现代之前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S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分)
(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09:50: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1.C  2.D



3.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原因。近代城市生活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农村生活习俗变化不大,更谈不上对城市的影响。



4.B【解析】题干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因此①②③可以体现出来。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中国是否是礼仪之邦没有多大关系,故④不入选。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革”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和D项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场景。正确选项是A。



6.C  7.C  8.B



9.C【解析】从题干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题干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出是对火车的描述。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企业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11.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必然,经营者管理不善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12.B



13.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两广总督提到的种种理由,荒唐愚昧,实际上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修建铁路等新事物的阻挠。



14.B



15.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郑观应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应选B项。C项于19世纪末在中国出现;电话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16.B【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③说法错误,其一是题干没有体现出来;其二是当时还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言论自由局面不可能出现。



17.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理解。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电视功能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根据《非常6+1》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判断。



19.D【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认识。A、B、C三项都是对互联网的片面理解,只有D项一分为二地评价互联网,故选D。



20.D【解析】本题考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官员丑闻以及其他问题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说明大众媒介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1.(1)人们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生活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中国兴办铁路事业;崇洋风气浓厚。(任答三点即可)



(2)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推动了近代生活的变迁。



(3)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深层原因。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1)立法管理;惩罚严厉。(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任答两点即可)类别:通商口岸。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4)发展史: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历史悠久,近代交通在西方的影响下也有所发展。地位:交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关系到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防安全。(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结合板块一材料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板块二材料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在通商口岸;第三小问结合本板块材料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从表格数据得出“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这一结论;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要从多角度组织答案。第(4)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各板块材料纵向回答,注意时间限制“现代之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3.(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9: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