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如何让幼儿习得规则是值得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避免过多的限制
虽然整齐划一的组织管理方式已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否定,但在常规教育中,还是会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如吃饭时不准讲话,先拿到食物的幼儿也必须等到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教室内不允许乱跑,要轻声说话;排队上厕所等。也有些教师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遵守教师规定的“规则”。在活动中,有意识地限制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我认为有序的环境固然重要,但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能刺激幼儿各方面发展又相对有序的环境,才是我们设置教育常规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平时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需要,还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二、 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常规要求的建立应是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的、生活特点。每一个常规的指定,教师都要反复思考,用最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共同讨论共同提出,并做到合情合理。所以,在常规教育制定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你如果希望孩子在离开座位时把椅子靠近桌子,那你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很可能别人走路时会被撞倒而受伤,而且教室的空间会变得很小等。如此,除了让孩子有参与感外,教师最好能做出积极回应及时根据孩子的兴趣调整教育计划,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顺着孩子的关注点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把孩子的热情巧妙地引向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学习。你会发现与孩子一起讨论非常有趣,而且还能借此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感,也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促使幼儿“从知到行、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形成到精神、从认知到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