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5 19:53:22
|
只看该作者
三、朗读和理解、感悟融为一体
在阅读教学中,分析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或者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导致许多学生朗读时把握不住轻重,快慢、缓急,朗读时刻意模拟角色,搞的怪腔怪调,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意思。因此,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位,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出示一段话:“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我进行了如下步骤: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段话,要完全读准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信你就试试。(自由试读,有个别学生举起手来)
师:看来同学们准备好了,那就请同桌来读读吧!(学生兴致勃勃的读着,同桌互相检查)
师:看来这点困难难不倒大家,下面增加难度了,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想想小珊迪当时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又一次投入了朗读中,读后交流:小珊迪当时的语气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恳切……最后由请求变成了乞求)
师:什么是“乞求”?(生各抒己见,总结出了乞求就是为了求人快要跪在地上了,苦苦的哀求别人)
师:那你们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学生尝试练读,很投入)
师:看谁来先接受挑战!(生踊跃举手,但效果不尽人意)
师:你就是“小珊迪”,你要是眼巴巴地望着我,就更让我心动了。(生再读,神情可怜,声情并茂)
师: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无助!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这样苦苦乞求人家呢?(生答饿极了)
师:“饿”的后面加了一个词语“极了”,意味着什么?(生答总结出了:珊迪太饿了,饿的不行了)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就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再读读这段话吧!(生自由练读,有个别学生已经能准确的读出这种感觉了)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可怜的小珊迪乞求的样子,谢谢你,同学们,让我们学她的样子读读吧!
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在这基础上引领着学生一次次试读、听读和仿读,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溶入文本之中,不再为读而读。孩子每次朗读的体验不同,学生感悟的也就深刻了,读出来的效果就越来越好,提升了朗读的质量,实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四、自主朗读、感性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的。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确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如在上面朗读段落:“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这段的朗读指导中我做了如下的评价:
第一次评价:你就是“小珊迪”,你要是眼巴巴地望着我,就更让我心动了。
第二次评价: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无助!
第三次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可怜的小珊迪乞求的样子,谢谢你,同学们,让我们学她的样子读读吧!
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读课文,能使人如临其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读得再深情一些。”“你与第一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感受到主人公的那可怜巴巴的样子了,你读得很成功。“你是读得最到位,最成功的,你可以作为同学们朗读的示范。”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使他们乐读,想读,读的情真意切。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价值。
(此论文在“2010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