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追求智慧》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22: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追求智慧》读书笔记
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  许亚平
本人阅读时间:2013年2月至3月
精彩摘录笔记:本文是省特级教师许亚平老师《教学智慧追求》专著中的一小节。

谈论教学智慧的这“性”、那“性”,这在理论上应该说是必要的。但也很容易让人有这种感觉:教学智慧离我们很远。其实,教学智慧就在我们身边,遍及平凡的教学生活。
走在追寻教学智慧征途的人们,千万不要把教学智慧神秘化。
很想说两个本人经历的教学故事,与读者一起分享、感受——教学智慧:平凡中显神韵。
【案例1】  一个铭记至今的获奖记忆
这个故事与我“1992年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扬州地区选拔赛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有关。
得这个奖不容易。
其一,“来者不善”——选手几乎清一色出自县中强手,我乃农村小学校不名之卒也;其二,惟有第一名方能进入省决赛;其三,那时的赛课大不同于现在,即时抽定课题,不同时段课题不一样,行前毫无“风声”,封闭定时备课,评委背对背打分投票;其四,课题是《密度》起始课,内容本身决定了很难有“惊人”之举;其五,别人已动用投影仪“出彩”,而我依旧是粉笔、嘴巴和承办学校仅有的常规实验器材;其六,尽管每县(市、区)仅一名代表,但仍因人多而需两天,我抽得“下签”——第二天倒数第二出场。对评委打分来说:若前有高人,则评委“口味”已被调高;若前均平平,则评委信心已“疲劳”,若无让评委眼睛一亮之功,其后果可以想象。
下得课来,只觉得了却心思一桩,毫无打探结果的念头,一溜烟会我大学时代的老同学去了。
居然获了第一名!实在是兴奋得不行。何故是我?是搞错了,还是另有隐情?这倒激起了我探其缘由的兴趣。后来据了解,说是评委们“欣赏”我的两个动作和一段简短的对话:
一是,我随手拿了一只仪器盒将天平垫高。(仪器盒是前一位上课者留在讲台附近地面上的)
二是,在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铝块和铜块的质量时,先将铝块放到一个托盘中,再将铜块放到另一个托盘中。
三是,当同学们说“铜块比铝块重”时,我笑着说“是的,平常人们都习惯这么说”,转而又带着征询的表情问“如果结合当前我们学的知识,怎样说更贴切些呢?”于是,很快有同学们说“铜块比铝块的质量大”。
就凭这拿了一等奖?是不是太平常、太一般了。
是的,如果单独看这些“小动作”、单独听“不经意间”的一段对话,确实是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的。但是,这些“小动作”和“不经意间”的话,出现在那时、那景中。正是那时、那景滋生了平淡中的精彩。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当时承办学校的条件简陋,不好与现在比,更不好与现在的名校比。走进教室的第一感觉就是讲台太矮了,用盒子将天平垫高的“灵机一动”就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实验讲究可见度,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看到,这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做到这一点是应该的,本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问题在于,在临场紧张的状态下是否关注到这一点;问题还在于,静静地躺在讲台附近地面上那只仪器盒几乎没有人在意它,评委们兴许为这一举动而眼睛一亮。在 “十年媳妇熬成婆”后,我也常常当评委,我的感受就是:别人都没有注意到,你注意到了,这就是亮点;别人都注意到了,你却没有注意到,这就是暗点。
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好像先将哪块放到托盘中并不重要,其实效果不一样。试想,先将铜块放到天平左盘中,左盘下降,再将铝块放到右盘中,则天平没有反应。相反,先将铝块放到天平左盘中,左盘下降,再将铜块放到右盘中,天平右侧“咯噔一下”下沉。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动作外看随意,其实内有准备。
当同学们说“铜块比铝块重”时怎么应对?怎么“拉”到教者希望的“质量”上来?这有多种选择:
一种是,于学生所说不顾,老师自己“偷换”成“铜块比铝块质量大”的说法。
一种是,“这样说不对”并附以一段评论,在否定学生中说出老师想要的说法,自以为是即时“纠偏”,其实是以“伤害”为代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流畅性。
与上述两种选择不同,笑着说“是的,平常人们都习惯这么说”,这首先是肯定(不是无原则的肯定,因为这话在日常中并不错),而征询“如果结合当前我们学的知识,怎样说更贴切些呢?”这就蕴含了老师的期待:学生能说出最好,且给学生留下“这是我说”的美好感觉;如果学生说不出呢?这又滋生了学生“应当怎么说”的期待,这种情况下再“告知”也不是“下策”。由此,我甚至生出一种观点:教学要学会等待,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反应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才会真正形成师生共同的互动活动。
诠释自己的故事,并不是借机吹嘘自己,也希望读者不要有这种感觉。只是借此表达一个基本意思是:教学智慧其实就在平常中。再想表达的就是:我们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必须带着鉴赏的眼光发现别人的智慧亮点,同时通过反思别人的暗点,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说到此,我更想表达一个意思:已是记忆中的那个“一等奖”,实在是幸亏评委们为我从平淡中挖出了神奇。这不仅仅是一个“一等奖”的光环所能了得的,更重要的是造就了我的自信,造就了我追求教学智慧的新的信念。
【案例2】  我为学生“解惑”的一种做法
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少向老师提出有关理解性的问题,常常是一道题目怎么解。而且常常表现为——手指点着题目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对此,我的应对方法多少有点儿与众不同。常常会这样“折腾”学生:
请不要看题,把题目说给我听听。
学生一般不能脱稿说,而是照着读。
好,现在你再说说题目(不要再看题)
“哦,我会了!”一溜烟走人。
不能罢休。朝着背后喊上一句:就这么走啦?以后有问题多读几遍再来呵!
读着、说着,怎么就会了的呢?原来,不少同学常常不完整的读题,更不用说是“说题”了。因而有不少同学的问题是“假问题”。平时老师也常常关照学生,但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而这种情境下学生的体验往往比较深刻,是应该把握的教育机遇。
来者都得先过“说题”关,但并不说所有学生在“说题”之后都能“不教自会”。教师的智慧在于:一是看“来人”,对来者的基础要有切实的把握;二是看“来题”,在学生读题、说题的时候,老师的脑子不是闲着,必须迅速地将“来题”相对“来人”的难度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如果“来题”相对“来人”确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下一步的动作通常有两种选择:
若来者基本知识有问题,你讲再好的方法也“白搭”。不妨先将题目暂时摆在一边,先将相关知识捋一捋,然后再回到题目理路子。
若来者基本知识还可以,主要是思路方法的问题,那就在“搭台阶”上做文章,让其沿着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向展开思考,最终还是由他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必须要过的一关。那就是,都要把完整的解题过程说给我听一听(我把这简称为“说解”),有时或有人还必须做给我看一看。
现在再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某同学向我请教一道题目,题目是:
有弹簧测力计和一个小块金属,其他器材自主选择,要求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请写出:(1)所选择的其他器材;(2)主要操作步骤(所测物理量用适当的字母表示)以及求块金属密度的表达式。
在要求他完成说题“套路”的当儿,我翻阅着他带来“资料”——近几天的作业。恰巧发现有这样一道题,不但做得对,而且工整。题目是:
将一只小石块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在空气中称得小石块重为4N,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4N,取g=10N/kg。求:(1) 小石块的体积;(2) 小石块的密度。
心中暗喜,于是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这是你自己独立做的吗?
答:是的。
你做得非常好呀,能再把这道题再看一看吗?
于是他看那道题。
片刻,上文所说的那种现象发生了。他说会了(指所请教的那道题),并且从他流畅的“说解”看出,也确实是会了。
这个例子,似乎只是佐证了前面所说的方法。但这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即翻阅他所带的“资料”。本来,“翻”只是借机会了解情况,但却“翻”出了一个教学机遇!我以为,这里所表现的是:
善于把教学现场中的偶然因素转化为教学机会,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应该算是教学机智。
同时,我对这一过程还有这样的理解:
在认知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或技能的“迁移”能力,是反映人的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以为,学生所表现的学习困难,有不少是与迁移水平相关的,并且主要表现为迁移不能“自我唤醒”,不能将已往的知识和经历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敏捷地取得链接。这需要老师去发现、诊断,并把握机遇进行调理。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被处于激发状态;这样的机遇越多,从中得到的领悟越多,从而渐渐地内化为自觉的、自由的行为。
这样想来,如此指导解题的策略,其意义就远不止是教会一道题的问题。我甚至认为,老师能把一道题目给学生讲懂,这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想出各种“招数”,发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诚如前已说到的,教学的点点滴滴,都要向着“教为不教”的目标努力。
不论哪一门学科,也不论教学的何种环节,都有展示教学智慧的机遇。重要的是,教学智慧不是就事论事的“个人表演”,真正的智慧是善于把成功让给学生,扮演好你的“助产婆”角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2: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