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几点反思
如何将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覆盖到位,将学生的薄弱点弥补到位,将学生的应试能力提升到位?这一直是我们中考复习教学与反思的核心,就此结合上届复习经历,我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㈠集体研课,分工协作,广集资源,精析整合。
顾首反思,07届中考我校语文成绩之所以进步显著,当归功于“集体备课”。
我们语文备课组的三名教师都是从初一开始一直跟班教学,彼此合作无间,互学互帮,资源共享。经过前两年的摸索和探讨,到初三时,我们最终确定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从而带动语文学习成绩整体提高这一教学思路。依纲扣标,集体研定计划,统一复习进度、同一测练。
如,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资料皆是我们自编的。近年中考复习资料纷繁,应该说,每一本资料书在知识梳理、方法指导、题型训练上各有千秋。我们尽可能杂取种种,精析整合成一种复习资料,并及时适量地发至学生手上。其范围及内容均与考试说明对应,试题设置力求与我市的中考题型相吻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
㈡立足学情、步步为营、精讲精练、逐点落实
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平时注重数理化等努力见效快的学科,加上语文底子薄弱,成绩提升缓慢,易受挫。尤其对“阅读理解”“写作”有畏难心理。初中“古诗文阅读”侧重识记理解、“现代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要求较浅易,复习见效快。我们将上述模块置前复习,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
古诗文的重点篇目复习做到了“字字过关,句句过关,篇篇过关”,循环检测,逐一落实。复习过程中,针对每一模块的考点或知识点,收集整合设置相关例题,指导解题方法和答题思路,强调不同题型的一些相关应试策略,归纳答题步骤,提供答题句式,内容上先分散后综合,由点到面。
例如,“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作用”,教学生运用下列格式分析并检验:
通过___描写方法, a.表现了__(主人公)的___(性格、品质)/ b.揭示了___(主人公)的__(心理状态)
检验方法(反问):___的人才能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的表现?其中,“____的人”修饰词语即人物的性格、品质、心理状态。
㈢及时反思、适时调整,积累内容,分散安排
根据写人叙事类写作指导的需要,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将教材小说单元的复习提至传记单元前。
复习前期的检测发现,不少优秀生均在“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扼腕失分。为此,我们将第二阶段复习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专题要点分散安排在复习前半阶段。如,坚持每天课前5分钟诗词默写;六册的“字词积累”分6次,每次的一册,落实到个体的学生,也许陌生的就只有二三百字,费时并不多。经此调整,在考前几次模考中,该部分得分率有明显提高,中考想必亦如此。
㈣读写榫接、精选材料、以一当十
我们备课组的作文复习指导,与文体阅读交叉递进,实际操作效果不尽人意。
如今细想:原则上措施合理,细节处理不当。阅读训练所选的文章(含教材的课文)实质就是作文,是写作例子。如《背影》写一件事表现一个人、两弹元勋邓稼先》写几件事表现一个人,都是 “写人”记叙文常见的构思角度。教材所体现的三大文体的写作模式,有助于考场作文指导。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课文写作知识,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觉得这些知识非常新鲜、有用。教材中可供写作利用的材料不少,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所需要的论据。
此外,在筛选课外阅读材料时,可选择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短小精美的范文,尤其是记叙类的文章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励志、处事等涉及家庭、校园、社会领域的美文。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写作积累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