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市人大会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建议,希望重视中小学班干部产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同时,质疑中小学生在校外佩戴“干部标志”,认为那是不平等的表现。(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据我多年观察,柏万青所提及的这个问题在当今校园已经是普遍现象。每年新学期入学,就有家长到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那里给孩子“跑官”甚至“买官”,社会上大小官员和大款的孩子鲜有不当“班干部”的,在众多家长的压力下,一些班主任也违心地对班干部进行“扩编”,造成班干部泛滥贬值。
其实孩子们自己私下里也早有议论,“某同学学习成绩不如我,还当学习委员,凭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前的班干部制度对班级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是使那些成绩优、能力强的本该当“官”的学生,由于没钱、没背景,遭到排挤,只能沦为“平民百姓”。
其实,班干部当与不当还是有区别的。教育专家认为:当班干部会使这些学生乐观自信,充满优越感,并富有竞争精神,当然,有时也会滋生他们的“娇气”和“傲气”。但是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则较多表现为有自卑感、性格内向。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对于已有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势必会造成他们心态上的失衡,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定会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这种出身的不平等会巩固下来,将来最终决定他们悬殊的社会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