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事实上,要备好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只有怎这样“知己知彼”,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自己关于深入备课的几点思考。
一 深入理解教材——备课是一个过程。
首先,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才能带领学生深入教材,因为“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怎样才能深入备教材呢?我认为备课是一个过程,对每一课教师应反复备,才能深入进去!如《寻隐者不遇》,第一次备的时候,我只抓住了“青松”、“白云”、“山”几个意象,却忽视了“药”这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而“药”作为治病救人的良方,对“隐者”的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意象,对“隐者”的理解就不够准确、深刻!而这一点正是在反复备课、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到的!事实上,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一篇文章,每一次备都会有所收获。
二 深入备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去备!如《寻隐者不遇》,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来加深对青松高洁的形象的理解。阅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加深对白云自由、飘逸的形象的理解。事实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 深入备学生
要深入备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对一篇课文提前预习,并交上自己的“疑惑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布置预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准备,以便课堂讨论。如《寻隐者不遇》,学生的问题是:隐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寻隐者?根据这样的问题,我布置了预习思考题:看诗中写了什么景象,从中可以看出隐者是什么样的人?了解隐者是什么样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寻隐者?结果,课堂上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四 深入备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一节课既给了学生一张网,又能捕到鱼,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好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我在《寻隐者不遇》中就采取了“明意象,析诗意”的方法。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意象包括人像、物像,在诗中作者就是“寻者”,师就是“隐者”,这就是人像。在诗中物像即“青松”、“药”、“白云”、“山”,从中可以看出“隐者”是一个治病救人、高洁、飘逸、伟岸的君子!对这样一个隐者的追寻,正表明作者对这种人格的敬仰!可见,抓住意象去解读诗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各抒己见,感悟良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