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二历史与社会寒假作业答案2013年新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寒假作业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6: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二历史与社会寒假作业答案2013年新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寒假作业答案
第1页
  1、文字记载     2、人工取火、农耕、畜牧、定居
3、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4、二三百万      5、劳动
6、打制石器、采集、狩猎        7、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家畜、陶器
7、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8、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9、云南、元谋人、170万       10、北京人、山顶洞人
11、东非、九千、西亚          12、农业和畜牧业       13、中国
14、水稻、粟                  15、科学知识           16、黄帝、  炎帝
17、① 建造宫殿  ② 发明车船  ③ 制作衣裳  ④  教人打井
     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养蚕抽丝技术
18、① 发明耒耜,教人农耕  ② 发明医药  ③ 发明陶器  ④ 开辟集市
19、尧 、 舜 、 禹, 禅让     20、 A    21、B   22、C   
第2页
1、国家 、 文字 、 青铜器
2、希伯来人 、 腓尼基人 、 阿卡德人 、 苏美尔人 ,  希伯来, 苏美尔。
3、印度、中国。       4、阿育王,大力推广佛教       5、蛋壳黑陶杯
6、公元前2070,禹,夏朝  7、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巴比伦。二里头,夏
8、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9、妇好
10、殉葬、祭祀      11、《汉谟拉比法典》,奴隶主     12、甲骨文、商朝
13、法老、太阳神   
14、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①众生平等。②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东南亚、中亚,公元前后(西汉末年)
15、商汤,商      16、空中花园      17、商。司母戊鼎。
18、古埃及        19、两河流域      20、古印度
21、填写表格:
所在流域名称 流域出现文明时间 文明古国形成时间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距今约五千年 公元前2070年
第3页
1、填写表格:
成就 文字 建筑工艺 天文历法 科技 宗教
古埃及 象形文字  金字塔  太阳历  防腐解剖
计算面积、圆周率  阿蒙神
(太阳神)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太阴历  星期制度
六十进位法  太阳神
古印度        阿拉伯数字  佛教
古中国  甲骨文  长城    青铜制造技术  道教
2、读《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完成相关题目。
古国名称 所在流域 流域文明出现时间
A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B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C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
D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距今约五千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6:45:37 | 只看该作者

其中,只有 D (填字母)的文化延续了下来。
3、(1)古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3) 奴隶主      4、C       5、B
第4页
1、民主制,公民大会,陪审法庭。   2、陶片放逐法
3、屋大维,地中海。  4、行会      5、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6、古希腊、古罗马    7、封建。中世纪。  8、封建庄园     9、唐朝
10、巴格达,唐  11、英吉利、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凡尔登条约,查理曼
12、封建庄园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农奴制度。    13、伦敦、巴黎  
14、《天方夜谭》, 清真寺,伊斯兰教, 希腊、埃及和印度的书籍 。
15、世界三大宗教
名称        创始人        创立时间        创立地点        经典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公元前六世纪         古印度        佛经
基督教         耶稣         一世纪         巴勒斯坦         《圣经》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七世纪
(610年)         阿拉伯半岛
(麦加)         《古兰经》
16、⑴ 穆罕默德,伊斯兰教             ⑵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
⑶ 穆斯林、《古兰经》,清真寺      ⑷ 巴以冲突、黎巴嫩问题
第5页
1、(1)《雅典学院》。 “古希腊人”的文明成就主要表现在哲学、戏剧、史学、自然科学、建筑等方面
(3)说“阿拉伯人的脚”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阿拉伯人传播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阿拉伯人居于亚非欧三洲交汇处,便于他们在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等地交流往来,同时充当着各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1)分别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和城市的生活。
前者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城市的特点是市民有人身自由,商业比较繁荣。
(2)基督教,教义:①耶稣就是救世主  ②只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3、材料一:公民大会, 成年男性公民      材料二:斯巴达, 崇尚武力 。
(1)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当时的时代能够让全体男性公民参政议政,享受民主权利,是很进步的,很难得的;另一方面,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制,占人口大部分的妇女、儿童和外国人是没有民主权利的。
(2)斯巴达是一个以力量取胜的民族,是奴隶主专制的城邦,奴隶主阶级只占总人口的极少数。为了维护统治, 斯巴达人只好把整个民族变成一支军队。他们崇尚武力,使整个社会生活走上军事化的道路。
第6页
1、镐 ,洛邑,春秋战国         2、齐桓公, 管仲, 尊王攘夷,葵丘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齐、楚、秦、燕、赵、魏、韩
5、李悝,吴起, 商鞅,秦       6、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7、孔子, 鲁
8、221, 咸阳                  9、皇帝。分封制,郡和县, 皇帝  
10、弛道,小篆,货币, 度、量、衡      11、焚书坑儒
12、长城 。临洮,辽东,万里长城        13、陈胜、吴广
14、202,刘邦,长安,刘邦              15、文景之治
16、25,刘秀,洛阳,光武帝,光武中兴
17、孙权、刘备,赤壁之战,魏、蜀、吴。  18、鲜卑
第7页
1、①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②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2、 原因:①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诸子百家的形成提供了人才。②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③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影响: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份,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3、⑴ 焚书坑儒。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⑵ 巩固秦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⑶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 相同点:①最远都可到达欧洲;②都是我国古代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③都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6:45:42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点:①所经过的路线不同。“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西亚、再到欧洲。“陶瓷之路”则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东海、南海、过印度洋到阿拉伯,再转运到欧洲。②出口欧洲的货物不同。经“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经“陶瓷之路”运往欧洲的货物主要是陶瓷。③开辟的时间不同。“丝绸之路”的开辟早于“陶瓷之路”的开辟。
5、(1)        根据上述材料,在下面的表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材  料        人  物        所代表的学派        值得借鉴的地方
A        老子        道家        辩证法
B        孟子        儒家        以民为本
C        墨子        墨家        互助友爱
D        韩非子        法家        依法治国
⑵ 贞观之治。由于唐太宗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轻徭薄赋,重视生产;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所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好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形成了和谐的社会局面
第8页
1、秦,春秋战国;三国; 隋,两晋南北朝。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盛世。筒车、曲辕犁;丝织; 越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中西互通、胡汉交融。长安。
3、前代文化,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纪传,《史记》。诗歌,李白、杜甫。
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鉴真。道。艺术, 王羲之, 颜真卿;
顾恺之、阎立本; 敦煌莫高窟。
4、贸易, 文化,长安,大秦。  陶瓷、铁器、 漆器、丝绸。  
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  亚欧大陆桥。
5、邗沟, 淮河与长江;灵渠;隋炀帝,洛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涿郡,余杭。南粮北运。唐朝。
6、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遗风: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
7、五代十国。 960, 赵匡胤,宋, 东京, 北宋。分裂, 农耕与游牧文化。  1127, 临安(杭州  ),  南宋。  1276,  元。
第9页
1、①党项族  ②契丹族   ③蒙古族  ④女真族  ⑤蒙古族  ⑥鲜卑族  。
西夏、辽、金 ;   西夏、金、蒙古  。
2、①政治上: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②经济上:原本从事游牧的契丹西夏等民族学会了农耕  ③文化上:契丹西夏文字都是参照汉字创造的
3、①西汉时汉与匈奴交往  ②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④元代民族融合高峰,产生新的民族——回族
4、炼丹家,偶然。战争, 火箭 、 突火枪 、 火铳。
5、印章 ,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毕升, 王桢, 转轮排字盘
6、战国, 指南针,  航海, 罗盘针。
7、中书省,行中书省, 省或行省。元朝。 西藏。 江西。 驿站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6:45:45 | 只看该作者

8、问题一: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开始于魏晋时期,完成于南宋。三国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问题二:因素:北方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劳动者的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的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
第10-12页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 案        C        C        D        A        A        D        D        D        C        B        D        D        C
题 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 案        B        C        C        A        B        D        C        C        B        C        C        A       
26、(1)C  北方       D 南方    (4分)
(2  半坡人、河姆渡人有了原始农业 。(1分)但种植的农作物不同。(1分)
(3)半坡人、河姆渡人都过着定居生活。(1分)但房屋的结构、式样不同。(1分)
(4)自然环境不同。(2分)
27、(1) 古希腊(雅典)文化灿烂辉煌。(1分)
(2)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制度。(1分)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分)
     选举权、被选举权、发言权、参与权等权利。(2分。答对其中两项可得2分)                                                     
(3)政治环境宽松,有利于文化发展。(1分)
(4)法家、道家、墨家、兵家。(4分 )   孔子。(1分 )  仁、礼。(1分)
(5)社会大变革时期。(1分)  各国的变法运动。士阶层的崛起。
28、(1)中西互通,胡汉交融。(2分)   (2)唐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分)
(3)善于纳谏。(1分)不计前嫌,有才必用。(1分)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1分)
(4)有关系。(1分 )  古代中国皇帝有最高决定权,其个人品德才干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2分。其它表述,符合题意要求也可同等得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8: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