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9:5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
学科 数学 课型 公开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圆的周长》 说课时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和圆的认识来学的,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数,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变化和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中,为了突出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突破“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乌龟获胜,小兔看到乌龟得了第一名心理不服气,它说这样比不公平,同学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 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小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乌龟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我将先出示教具,铁丝圆,一枚硬币,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曲线长就是圆的什么?接着让学生动手摸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
(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会出现绳测法和滚动法,教师小结:化曲为直。
然后设疑激趣,我挥动一条带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周长该怎样测量,明显的绳测法和滚动法是无用的,引出矛盾,这样设计有问题引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并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测量,计算,汇报,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完成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个结论,从而得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学,交流新的收获,读圆周率的历史材料,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周长公式:C=dπ   C=2rπ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四)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题,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层次:发展题                             
(1) 首先解决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公平)
(2) 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数,你又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它的直径呢?通过开放性的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了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归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简要说明,谢谢大家!
板书:         C=dπ        C=2rπ 教学理念

以旧引新激疑-----层层递进探疑-------小组合作明理-----分层练习巩固-------体验探究应用价值。   
听课教师、专家点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8 15: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2: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