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解读革命传统题材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课文,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优秀篇目,如,五年级上册编排的《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这些传统的优秀篇目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教育题材的篇目学生十分生疏,教学时,老师感觉不好把握学情,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似乎只有“灌输”才能完成教育目的。有的教师尝试对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进行新的诠释。如,前一段时间《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桥》等课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我们是在尊重文本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来解读教材,还是迎合现代人的价值观重新阐释文本内涵。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不可脱离人文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反对搞虚无的、刻意渲染的教育。但是,政治思想教育是客观存在的,革命传统教育是要长期进行的。那么,我们如何面对那段历史呢?有的老师对《狼牙山五壮士》进行重新建构,略去了课文中血腥的场面,从人性的、自然的和敬畏生命的角度解读教材,教育学生记住历史,但不要深埋仇恨,要向往和平,共同创建美好的未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将鲁迅解读为仅仅是“伯父”,他是孩子眼中的伯父,是生活中的伯父。教学《桥》,建议不要讲老汉是共产党员,他就是一个负责的老汉,一个有威信、有责任感的老汉……这样的解读都刻意避开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避开了不应忘记的历史真实。历史,难道真的可以被了无痕迹地遗忘吗?



  人类历史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历史。与人类进步始终伴随的,是文化、地域、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冲突。我们向往人类的和谐相处,向往美好幸福的将来,然而,我们每前进一步,付出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生与死的搏斗──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每当我们看到圆明园的遗址,我们无不痛心疾首,我们痛恨侵略者的残暴,痛惜清政府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无不感叹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还有“南京大屠杀”,又怎能使中国人忘记?固然,我们现在的孩子处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但是,这就应该成为他们遗忘历史的理由吗?语文,就要淡化那段历史的教育吗?



  的确,语文课不该上成政治课,但语文教学也不应回避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动力。“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那么,面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我们到底该如何解读,如何教学?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负载着几代人情感的经典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那种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牢记历史,面向和平──我是如何教〈狼牙山五壮士〉的》一文中,它的作者提到其思考是:由过去的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感受五壮士“爱人民爱连队”胜过“爱自己”的献身精神。教学立意也就是人文精神方面,重点放在五壮士壮烈跳崖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对敌人的征服上,通过揭示敌人人性的一面,反衬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最后,把战争定位于捍卫和平,跳出了复仇残杀的圈子,引导孩子们牢牢把握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捍卫和平。[1]



  而在另一篇《自由、人道与儿童──写给2006年的教师》一文中,其作者写道:“……《牢记历史,面向和平》课例,似乎也不应该淡出我们的视野。《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承载着厚重的教化功能:让学生记住我们那段悲壮的历史,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并由此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总以为‘只有对敌人恨得愈深,才能对祖国爱得愈深’,所以于这一课,老师讲得最多,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五壮士如何奋勇杀敌的文字,是那些展览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这样种下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这是孩子应该接受的东西吗?……教育到底从哪里出发?如果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当然就会要求在课堂上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如果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那么我们就要一面尽量保持儿童对世界美好的想象,一面把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他们。现代教育应该属于后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那些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了儿童需要、儿童经验的教学,才会是有想象力的,有人性力量的。否则,教育不但无助于把历史精神传承下去,而且无法为学生精神的丰富提供养料。……”[2]



  以上两位作者似乎找到了现代语文进行思想教育的钥匙──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的经验,打造儿童精神。笔者不是反对儿童精神,但是建构儿童精神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教育把儿童只看做儿童,我想没有教育可言。教育要提升儿童精神,而这种提升需要教育来实现,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为什么要学古典文学?如果要从儿童的精神领域出发,我想就没有必要学习远离儿童生活经验的知识了。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那是真实的历史。《牢记历史,面向和平》一文的作者在教学时避开了血腥的仇恨而转到对人性的敬畏,从另一方面讲出战争的灾难是政治所驱,在战场上是无奈的拼杀。可是战争就是战争,当一个民族面临被灭亡的危险的时候,如果没有仇恨,哪来的英雄,哪来的壮烈?处于那样的场面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在我们讲捍卫和平,向往和平,那是对历史沉痛的反思。而在那个年代,只有仇恨才能激发人民的斗志,这是客观的现实。避开五壮士的仇恨,是脱离了时代的真实。因此,我认为应该让学生理解那血腥的场面,这不是埋下仇恨,是让学生理解战争的无情。没有五壮士这样的英雄也换不来今天的和平。和平不是一厢情愿的。今天的世界依然硝烟弥漫,弱肉强食的时代还没有结束,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次面临敌国的侵略,你依然高呼:“我们要和平。”这难道不是真正的迂腐?虽然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是崇敬英雄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五壮士”是我们民族的,是中华民族的魂,无需敌人的“慈悲与敬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表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深怀念、无比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讲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读这篇课文,会发现童年回忆的深处,作者想表现的是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作者对鲁迅的爱戴和敬仰,也源于鲁迅有着强烈的对旧社会抨击的精神。尽管那时作者不理解鲁迅,鲁迅只是伯父,只是“生活中的伯父”,只是她童年的伯父,但是随着作者的成长,她渐渐地认识了伯父,伯父再也不是普通的伯父了。如果在教学时淡化甚至删减伯父“爱憎分明”的思想,那么这个伯父就变得不完整了,这篇课文也就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了。语文教学一定要还原历史背景,让学生去感知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件,这是尊重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要遮盖,也不要曲解。现代的学生对历史陌生,或存在思想障碍,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我们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倡导有个性地解读教材,但这并非要抹杀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用“现代”的思想意识替代客观的教育价值。







《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黎明的时候,村庄被洪水围困,乱哄哄的人群拥向唯一能逃生的木桥。党支部书记老汉临危不乱,他凭着自己的威信指挥群众安全过桥,他和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这是一个非常感人和悲壮的故事。



在“人教论坛”上有人提出异议:这篇课文是虚构的小说,过分夸大了党员的作用,教学时,应该回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老汉人性的解读上,他只是一位村负责人,一个有良知的、有威信的老汉。这样的解读忽略了历史背景,也歪曲了党员在特定环境中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文本上说,这是个特殊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在那个时期,在那样的关头,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风范,怎么就是虚假的呢?通过优秀的共产党员向学生进行高尚道德的教育,这是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知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若对党都失去了信心,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何处?我们不要认为人们的价值观在改变,我们党的党性就丧失了。凡是积极的我们都应该去提倡,去引导,去教育。细读文本,这里的党性与人性是统一的。正因为老汉是共产党员,他才把人性看得高于一切,正因为老汉有人性,才发挥了自己的党性。一个老汉诚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共产党员,但他确实是党组织中的一员。在老汉的内心,他以党员而自豪。正因为他是党员,他践行了党性,在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威望,在当时那样的紧急关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情、从理、从事、从人,都不能说那是虚假的。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承载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教育课的教训,而随着思想解放,民主意识的成熟,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教材,建构人文、民主、个性化的课堂。然而,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革命传统,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长期肩负的责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