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6 18:34:39
|
只看该作者
二、利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俗话说:“没有兴趣,何谈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也更好的去提升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而且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且需要从小培养,从细微处着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要,体会孩子的喜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三、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之未做的。如:在《彩色的泡泡》绘画活动中,课前的经验的准备我先带幼儿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然后让幼儿观察在光线下的泡泡的颜色,并引导幼儿站在不同的角度、光线下自由观察发现泡泡的真实的色彩,这种真实的体验,是幼儿通过自身的积极观察发现的,为自己的绘画创作积累了经验。
2、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美术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并且每个幼儿的美术表现方式、水平不同。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交流、分享。(1)给幼儿自由选择表现形式的机会。如:在《彩色的泡泡》绘画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表现形式。如:添笔画、拼画、变画等(2)给幼儿自由选择绘画材料的机会。如:为幼儿提供了彩色水笔、毛笔、棉签、广告颜料、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3)给幼儿自由表现画面主题内容的机会。如:在《彩色的泡泡》绘画活动中,有的幼儿画的是《浴缸里的泡泡》;有的幼儿画的是《鱼儿的泡泡》等。(4)给幼儿自由结伴的机会。在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同伴进行合作,允许幼儿个人创作。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度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而这种机会的训练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开放的,都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四、赏识幼儿的作品
幼儿置身于缤纷的世界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更多地接触周围的事物,开阔幼儿眼界,注意诱导与激发;教师不可追求幼儿的作品是否与范例相同,幼儿只需机械模仿即可。这实际上极易扼杀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当幼儿在胡乱涂抹一阵,完成作业后,即使这张画再难看,但他心中的满意程度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如果教师责怪他乱涂乱画,不知是什么东西,那么我相信,今后再给你看作业时一定会惴惴不安,那些自我“创作”会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呈现的是那些小心翼翼模仿,力求达到成人所要求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幼儿在绘画中要学会欣赏他们这种可贵的创作勇气。同时赞赏每一位幼儿的作品。当他握起笔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学会画某种东西,而是满足其内心的创作情感,利用纸和笔把他们表达出来。一旦他们的这种情感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
总之,创造性的绘画使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最佳形式。只有让幼儿接触生活,引导他们发现,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自由参与美术活动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才能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初步能力及创造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