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生活与作文同步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9:4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身窝僻壤乡村,虽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夏,没有赏心悦目的公园,但是,我们有喧闹街市,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活泼可爱的校园。这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就是孩子们写作的源泉。
     俗话说:“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只要让孩子们扑捉住身边的生活,就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多年来,我紧紧地把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力争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习作大课堂,这样,学生就能写出灵性,写出个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学校生活素材
     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就是孩子们最丰富的写作源泉。我平时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生活,热爱学校的生活,把学校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习作之中。例如:用班队会,讲故事,谈见闻,寓教于乐,增长见识;开展专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写字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展示各自的风采,记下自己动人的瞬间;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下自己的技能、、、、、、这些多姿多彩,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许多随手可得的习作素材。学生亲身感受的东西,写起来就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例如:我们学校成立了文明礼仪监督岗,每天执勤学生在校门口监督师生的礼仪。有一天,有一名教师骑自行车直入校门,没有下车,被执勤的学生叫住,下车才走进校园。事后,这个学生写下的作文《我今天真勇敢》----写出了事情的经过,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篇文章在《农村孩子报》上发表。
二、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挖掘家庭生活素材
喜怒悲哀的家庭,也是学生生活的一个主阵地,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有丰富多彩的传奇的故事。邻居间的互帮互助,孩子间小吵小闹,菜园里的姹紫嫣红,果树下的窃窃私语、、、、、、多么像学生们心目中的一首首诗。我都认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扑捉。去记下家庭生活中美或不美的瞬间,去感激父母为这个家付出的艰辛,去关心体谅父母的难处,去品尝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快乐,去回味在河边捞鱼的情趣,去认识各种蔬菜水果,去和小鸡小猫玩捉迷藏游戏、、、、、、学生把这些生活场景,家庭的琐事写入习作中,不也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吗?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下的《第一次做家务------》时,事先,我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扑捉家庭生活中一幕幕,学生用一双双慧眼去发现,去感受,写出不少个性飞扬的作文。《我第一喂猪》在作文比赛中获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9:47:41 | 只看该作者

三、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社会生活素材
     由于孩子们小,接触社会少。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育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投入社会生活的怀抱,做生活的有心人,教育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祖国,关心人们。因此,我平时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些新鲜事,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导到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中,发现和扑捉生活的亮点,体察和感受社会的真善美,领略到农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人们生活的甜蜜,感受到党的温暖。如我们这个村建了自来水厂,我就带他们去参观,记下那里的洁白的建筑,倾听那里清清的泉水,让他们感受到党对人们健康的关怀。我经常带领他们去集镇、幸福院采访,调查,开展各种活动。汶川地震,我们同悲,北京奥运,我们同喜,学生们写出作文真切感人。记得连战主席来大陆开展经贸合作,震动世界,我抓住这个时机,带领学生观看电视连战主席来大陆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大陆是一家。学生观后写下的《连战爷爷,我想对您说》,真情地表白了下一代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祈望。这篇文章发表在《农村孩子报》上。
     总之,在农村这块沃土上,只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看它,去听它,去想它,去写它,它也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生活,这也就是作文。
           写于2012年11月7日零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9:47:53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的生活与作文同步前行
                         宿州灵璧  王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