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观摩课《解决问题》课堂简录及专家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5:5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叫乐乐。乐乐特别喜欢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评】情境似乎是一个鸡肋,弃之可惜,留之累赘,这可能是很多老师共同的感觉。老师没有花更多的功夫创设一个更为精巧的情境,而是简单一两句话引出贯穿全课的“乐乐”,更以“喜欢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曹老师将情境简单化、直接化了,不必对此急于肯定或否定,不妨作为教师的一种尝试。但是要看到对于所谓的“数学眼光”如何去看,看了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如何形成策略,在后面的情境中老师没有很好地串连起来进行渗透。

  

二.  导入新课, 自主探索.                     

今天他会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首先,他来到图书馆,遇见了图书馆管理员王老师。(课件展示,同时有配音叙述题目内容)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叙述乐乐知道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知道了图书馆有民间故事书185本。民间故事书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问题是“还剩多少本?”

【评】这里老师是借助课件来直接告诉学生题目的内容,有必要吗?我持反对意见。(这次活动,我没有更多的插手,因为我更想看到三位老师不同角度的探索与尝试)这样,学生丧失了对题目自行观察、发现、理解的过程,而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本节课的两步应用题(还是说应用题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学生尝试解决的基础,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也有老师反映究竟能不能讲,我认为完全可以讲,新课标的推行,有它的先进性,但是并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全盘否定,数学固有的程式还是可以应用的。

  

师:我们知道了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那么我们要想求出还剩多少本,该怎样解决?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1:用185减去36等于146本,再用149减去52等于97本。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第一步你先算出了什么?

生:我想上午被借出36本后还剩多少本?所以先算出185-36,再用上午借出后剩下的去减下午又借出的,就能求出问题.

师:你说的真完整,太棒了!

(板书)方法一:185-36=149(本)   

149-52=97(本)   

师: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1:用36加52等于88本,再用185减去88等于97本。

生2:我想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的,再用原来的减去一共借出的就是剩下多少本.

(板书)方法二:36+52=88(本)

185-88=97(本)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还剩多少本?”你选择哪种方法都对。解法一是先算出上午借36本后还剩多少本?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多少本,在用原来的减去一共借出的就是剩下的。把你选择的方法再对同桌说一说,请说清楚你想的过程。

【评】现在敢讲应用题的极少,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现在一般要求学生自己探索,不提倡老师给予过多的指导,而学生对一些题目解决(列式、计算)没问题,但牵扯到说说道理就束手无策了,老师又不敢讲,就不好进行了,加上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易或不能掌握,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难题。就这节课而已,学生主要说的只是怎样算的,求的是什么,对“什么这样求”缺乏认识,教师可能是追求课堂效果的缘故,就着学生的发言,没有深究就进行下面的教学了,除了发言的学生,其他的是否都理解、掌握了,老师没有照顾了。这样的内容怎样处理呢?我和几位老师交流过: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喜欢应用分析法,即由问题到条件的推导,因为这样做思路明确,老师讲起来比较顺手;而学生的思考则更偏重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推想可以计算什么,这大概是由学生直观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决定的吧。(我不是心理学专家,仅仅是个人的猜测而已)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题意的理解进行呢?在带着学生进行理解题意的时候,师生通过对题目意思的表述,让大家都认识到,上午被借出36本,就是从185本里借出(拿走、去掉、减去……)36本,就要从185里减去36,这里得到的是借出36本后剩下的;同样下午又借出(拿走、去掉、减去……)52本,要用同样的方法从149本里减去52本……其实这里不就蕴涵了“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用减法”的数量关系吗。同样的学生在表述、理解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可以求一共借出多少本时,不也蕴涵的“一部分加另一部分等于整体”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策略是不是更有利于自我知识的构建呢?由此最终上升到我们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观察,正确理解,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抽象性的解决策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5:56:51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师:接着往下看,通过乐乐和妈妈的对话,你们已知什么 ,求什么问题?

生:知道了妈妈准备买一条裤子18元,一件上衣25元给了阿姨50元,要找回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很自信的一起回答)能

师:那么你们自己独立完成,并说说你先求什么。

一生板书:25+18=43(元)

          50-43=7(元)

生1:我先求出上衣和裤子一共要花多少钱,再用妈妈给的50元钱减去一套衣服的价钱,就等于要找多少钱。

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出买裤子后还剩多少钱,再用剩下的钱去买上衣,也能求出要找回的钱数。

(提倡方法的多样,只要你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合情合理)

【评】括号里的话实际上是老师的小结语,提出方法的多样,很好,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是重点,至于“合情合理”说穿了就是数量关系,但从练习来看,对于“情理”的把握不够。

  

师:乐乐和妈妈出了商场在公交车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车上原来有35人,到站后有9人下车,又上来了12人 ,问题是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我想先算出下车9人后车上还有多少人,再用这些人加上又上来得人数。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2:我是先用12-9求出上车的比下车的多3人,再加上原来的35人,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

生3:老师,我跟他们的都不一样。我是先用上车的12人加上原来的35人,再去减又下车的人数。

师:这种方法也是正确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先下车后上车的。

师:乐乐下车后,来到教室里,看见同学们正在做纸花,准备装扮教室。

生1举牌说:“我准备做24朵黄花”

    生2举牌说:“我准备做15朵紫花”

        生3举牌说:“同学们,你们能知道我做了多少朵红花吗?”

    同学们交头接耳,“好象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啊?

生:还缺少条件。

师:还缺少一个条件在老师这里,“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7朵。”你现在能求出红花有多少朵吗?

生:可以。

师:你要先算出什么?

生:我要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因为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7朵,所以要先算它们一共的朵数。

    师:完整的说一说。

生: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有39朵,再用这39朵花加上多出来的7朵,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师:老师如果变个字,你还会做吗?把“多”了7朵变成“少”7朵呢?

生:同样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再用一共的39朵减7朵。就是红花有多少朵。

【评】这些练习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主要试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老师不要被部分学生答对的算式和表面的分析所迷惑,一定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完成通过题意的理解完成对数量关系的把握的过程。

     

    师: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因为我们帮乐乐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有很多同学得到小奖品,现在汇报一下结果。咱们班一共有75人,得奖的女生请举手,哦,有6人。得奖的男生呢?有11人。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像我们今天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呢?

    生:我想问没有得奖的有多少人?

        师:你提的问题很棒,老师发给你一个补充奖,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想先算出得奖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再用全班的总数减去得奖的人数,就能算出没得奖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发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评】教师能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