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一堂练习课 教师出了以下一个题目(如箭头上方的图)。 已知圆柱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 很多学生都用了常规的思维解答:先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再除以2。 列式:3.14×52×10÷2=392.5(立方厘米)。 在大家几乎都表示这是唯一的解答方法时,教师追问: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又一次投入了深思。 不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有新的方法解答。如果将这半个圆柱体再平均截成两段,然后拼起来,不是又成了一个新的圆柱体了吗?然后求出新的圆柱体的体积就行了(如箭头下方的图)。”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茅塞顿开,都纷纷拿起了笔开始计算。 列式:3.14×52×10÷2=392.5(立方厘米)。 生1:老师,这两种方法计算是一样的。 生2:计算是一样的,但是解答的思路是不同的。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追求问题的答案,认为只要学生能将问题解答出来就算已经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了。因此,教师的功利思想往往使问题失去了原有价值,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尖子生”而言,他们会很轻松地将问题解决,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思维锻炼,从而使思维练习成了机械练习。 一个问题,其学习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不唯一,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解答就行了。对那些能力高的学生,要求他们做到一题多解,令其打破常规思维另寻蹊径,一旦成功,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案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看似寻常,但正是这种求异思维中包含了伟大的创新,也正是这种寻常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常规思维被打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受惯性思维地影响(当然,教师对问题事先要有所预测,否则就是给学生添加麻烦)。难怪文兰森说:“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四、纠错,思维提升的快车道 案例4:习题 将一个长5厘米,宽9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熔铸成两个底面积都是30平方厘米的圆锥体,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教师让答题不同的学生板书。) 生1:5×9×10÷(30×2)= 7.5(厘米) ⅹ×30×2 = 5×9×10 ⅹ = 7.5 生2:5×9×10×3÷30 = 45(厘米) ⅹ×30 = 5×9×10 ⅹ = 45 生3:5×9×10×3÷(30×2)= 22.5(厘米) ×30× ⅹ×2 = 5×9×10 ⅹ = 22.5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顿时,课堂上一片哗然。学生们相互争着,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并没有急于纠错,而是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指出别人的错误所在。此时的课堂形成一个辨错、纠错的学习情境。 生1:这是一个体积转换问题,第一种解答方法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他们将 忘记了。 生2:我认为第二种解答方法也没错,只是他们没有看清题目,题目是要求做两个一样的圆锥体,他们看成了一个了,所以是错的。 ………. 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是自己抛出正确的见解,让学生自己校对,纠正错误。但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认识肤浅,体会不深,下次出现类似的题目,他们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学生之间相互纠错,可谓一种”纠了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双赢教学良策。因为在这种辨错过程中,一方学生要想清楚明了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自己则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首先是要有相应较好的系统知识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还要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纠错的过程不是一次简单地辨错练习,而是自己知识的整合过程,是一次提升自己思维和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说清错误的原因,就说明他已经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做错的学生在接受同学的帮助时,能明白自己的错误原因,形成了一个“粗学—辨悟—明理—掌握”的学习过程。而且在学生思维的交锋中,错误的一方会有一个自我反思过程(如我为什么错了、我错在哪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所以这种相互检查,相互纠错的课堂学习方法,对双方思维都有一种螺旋式提升的效果。 五、归纳,促进思维纵深发展 案例5: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分数自主写算式。 …… 生:1+ + = ?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是这样计算的? 生:先算 + =1,再算1+1=2。 师:这么算可以吗? 生:运用了加法结合率,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也就是说加法结合律在分数的加法中同样适用。 师: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1:有加法也有减法。 生2:加减混合。 师:你准备怎样算? 生1:先算前两个数相加,再接着算。 生2:只有加、减法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1- - 生2:改成1-( + )更简便。 师:为什么? 生:运用了减法的运算定律。 师:这么说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的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生: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都适用。 …… 一道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在自主列算式时列出了不少加减混合、简便运算的算式。教学中,教师能够依照学情,把握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学效果不错。 又如:百分数单元的“整理和复习”课,教师将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有规律的对比,板演(略)。指导学生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思想和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迪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因此,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教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因为,这种反思、归纳和小结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纵深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当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堂,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后劲与长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前行的每个脚印。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把握时机、讲究策略、注重实效,自觉开展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要继续深入展开细致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更多、更有效的思维训练和培养方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