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6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二)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语文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教师教”与“学生学”之和,更要高度重视二者之间的区别。教学本身是复杂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体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只要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发挥能动作用的因素都可以视为教学的主体,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话和碰撞实现视界融合。“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复杂的,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交互的,过程是互动的,结果是互在的。
教学是师生间的错综复杂的理性活动,因为它是由一系列教学决策组成的。这就与教师本人的认知过程水平有很大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知道如何从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中选择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适合于特定情况的特殊行为,并能够预料该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怎样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教师的思维和决策过程所左右的,不能只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改变外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而是应该重视从根本上影响教师的内在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
1.在师生关系上,由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交往主体。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
(1)蹲下来,看学生世界。此时,学生才把教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教师成为了学生世界的一员,学生超越教师的创造热情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我记得教学一年级《比尾巴》一课,当教学生字词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老师,您错了。‘巴’在生字表里标了声调,在课题上,没有标声调,为什么?”我立即停下来,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提得问题很好!同学们看过来,‘巴’字很有趣,单个字出现时读本音‘bā’,与‘尾’字交朋友时,要读轻声‘ba’,‘wěiba’不标调!再读――”。因为有了这次深刻的生成教学,在以后出现的关于“漂亮、窗户”等等这些生字变音问题,学生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
(2)走进去看学生心灵。人的意志无可限定,人的想象奇异无边,人的智慧永远自由驰骋。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他们精神心灵的释放,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例如,学生写作文,一位学生在《噩梦》里这样写到:“老师,为什么你说的梦都是甜的,是美的?可老师不知道我的梦是最倒霉的。每当我一闭上眼睛,老师正在追我,逼我写作业……而我累的怎么也跑不动,有时吓的我大喊大哭,直到惊醒!”在我教过的一位一年级小男生在“小练笔”里带着一个不解之迷问:“老师,你小时侯有过尿床吗?人是不是小时侯都会尿床?我8岁了为什么还尿床?请老师告诉我。保密,要不然同学知道了会笑我的,拉钩。”
如此稚嫩的童言表明,作文教学绝不能束缚孩子无忌的童心,要让学生说心底深处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只有当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发现学生心灵的感受、无穷的智慧。
(3)站起来看学生天性。让学生像婴儿一样顺呼天性的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不可逆,童意不可悔,童心不可伤。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儿童的精神世界是令人鼓舞的。关乎人生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天性,把他们当成“完全的人”,时时考虑儿童心灵的感受。切忌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心。否则,必然会伤害儿童心灵,扭曲儿童人格,扼杀儿童智慧。所以,教师必须站起来,站的更高一些去洞察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世界。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缺少独立精神。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
鉴于以上交往方式,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而教师自身也通过教知道了自身的不足,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就是教学相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