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鞍山市第九中学初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2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2)锐不可当(     )(2)寒噤(     )(3) 要塞(     )
(4) 转弯抹角(     )(5)阻è(     )(6) 地jiào(     )
(7)匍 fú(     )(8) piē(     )见
2.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3.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 ①对偶 ②排比 ③ 拟人       B ①排比 ②夸张 ③拟人
C ①排比 ②对偶 ③ 反问       D ①夸张 ②对偶 ③反问
4.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本文选自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2分)
学习知识要善于一点一滴的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6.默写(20分)
(1)土要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    。
(3)自古逢秋悲寂寥,          。
(4)晴川历历汉阳树,          。
(5)衣沾不足惜,          。
(6)大漠孤烟直,          。
(7)月下飞天镜,          。
(8)白头吊古风霜里,          。
(9)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1)表现桃花源人好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2)写出古代描写战争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13)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14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7.根据语段概括赵州桥的特征。(2分)
                                                                        
8. 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分)
9.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2分)
                                                                        
10.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说说理由。(4分)
(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1.分析下边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是什么?(4分)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二)(10分)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专注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0:28:5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下载 初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定).doc (168.5 KB, 下载次数: 28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