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前言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要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可见,古代诗词的学习,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也是八十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方面的最大变化。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近年来,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的选编上不断增加,从二十几篇到三十几篇,直到最新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近六十首古诗。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古诗毕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对学生而言,这只不过是机械的“操作”过程,其实未必真正理解诗意,最终使学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拉开序幕,依据《新课标》搞好古诗教学也就成了我们急待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古诗教学现状的调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看法和建议,以期对小学古诗教学有所启示。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
从近八十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历程来看,古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从整体上是呈递增趋势。从二十年代开始,由于1920年1月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的国文教学改为国语教学,从政策曾面上看,人们从此致力于国语教育的建设中,由于古诗与古文的关系,小学国语教学排斥古诗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理念直接反映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1923年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读文要求中只有第六学年才有少量的文言诗文,“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第一至四学年阅读内容没有古诗文,第五、六学年要求,“平易文言诗词的欣赏吟咏或表演。”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又将“平易文言”的字样淡化掉,第五,六学年要求“诗歌、歌曲的欣赏吟咏或表演。”在附件一“各种文体说明”中,对诗歌的界定是指“近人的所谓新诗和古人的白话诗。”1936年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没有变化。一直到1941年《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稍有变化,第六学年阅读内容有“杂歌、新体诗和旧体诗等的韵文。”并对旧体诗界定为“古人做的浅易的诗。”不难发现,从1923年到建国前,古诗教学仅仅局限在高等小学,大多数还限定在高小的二年级,即小学第六学年,而且数量也极其有限。
建国后,由于大纲的编写思路和表述方式发生变化,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对古诗教学做出明确的要求。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第五学年要求课本编选新旧诗。除此之外,一直到2000年试用修订大纲,只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古诗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之一是,“小学阶段不选文言散文,只在较高年级酌选一些文言诗词。”通过这个大纲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列出的具体篇目来看,古诗词教学主要安排在高小,如高小第一册《敕勒歌》等,第二册《登鹤鹊楼》、《望庐山瀑布》等,每册四、五首不等。数量有限,所占课文总数的比例较小,每册36篇课文,二首或三首古诗作为一课,每册有两课。考察五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其它时期的大纲没有对古诗教学做明确的要求,但是基本上遵循了1963年这样的理念和作法,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小学语文教材多样化局面的形成,有些教材才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不可否认,从小学国文教学到国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变革。也许正因如此,几十年来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成为异常敏感的问题。为什么只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有限的古诗文教学,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过渡才这样设计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小学白话文和文言文教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小学是国语,中学是国文。(直到现在台湾还是如此称谓。)初中的文言文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多是在50%到20%之间。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前四年没有古诗文,到初中突然增加了很多,所以小学高年级要起到过渡的作用。建国后,初中古诗文的数量、比例减少,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文也必然减少,而小学低年级也就不太可能有古诗文。几十年来这样的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似乎不可动摇,人们也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此质疑。其实,几十年来小学古诗文教学没有多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一直对此保持着惊醒的状态,担心苦苦发展起来的新教育会受到重创,因此稍有动静都会认为是走回头路,甚至被扣上“复辟”的帽子,小学从国文教学变革为国语教学,是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才实现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变革的影响和作用肯定会持续。所以,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也就不可能对此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当今时代在小学教学古诗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古,而应该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思考,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确实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思维定势。2001年课程标准改变了延续多年的作法,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诵读古诗的要求,并且后面附录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教材中古诗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对古诗及其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小学古诗教学现状调查
目前,古诗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小学古诗的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2002年7月初对本市区规模不一的四所小学不同年级(主要是二、四、六年级)12个班360名学生和6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古诗学习兴趣
(表1)

学生  年级 人 数(人) 很有兴趣(人) 比例(%) 有一定兴趣(人) 比例(%) 无兴趣(人) 比例(%)   
  二 120 67 55.8 50 41.7 3 2.5   
  四 120 47 39.2 66 55 7 5.8   
  六 120 42 35 68 56.7 10 8.3   
教师 60 16 26.7 37 61.6 7 11.7  
> 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好 有趣 很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做诗人   
人数(人) 139 32 30 27 23 22 15 6   
比例(%) 38.6 8.9 8.3 7.5 6.4 6.1 4.2 1.7  
从表(1)中可看出,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而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减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教师的兴趣则低于学生。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如:“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这些都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影响学生对古诗感兴趣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枯燥,没有实用价值。另有近15%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
(二)古诗文掌握量
学生古诗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25 | 只看该作者

年级         课内(首/人)        课外(首人)         总计(首人)         班级人均最高值(首人)         班级间差异最大值(首人)           
        应掌握        实际掌握                                              
二        12        11.3        15.6        26.9        32.6        16.2          
四          33        31.8        20.5        52.3        64.3        44.8          
六        53        51.6        17.6        69.2        61.2        38.7         
从表(3)看,学生对课内古诗掌握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四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6.1首,且四年级中人均掌握古诗量最高的班级要比六年级最高的班级多3.1首。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非常重视古诗教学,每周都有学习要求,所以学生掌握的就多。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但对照《新课标》第一学段50篇(段),第二学段50篇(段),第三学段60篇(段),小学阶段共160篇的要求,显然有很大差距(即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段)。而且绝大部分是五绝、七绝,律诗很少,词更是凤毛麟角。
从教师掌握古诗词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则更是让人尴尬和心虚:人均62.1首,与学生差距不大,与最高的班级比甚至还少2.2首。其中,也是五、七言古诗占了绝大多数,而完整掌握的古词较少。虽常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劝学》),但恐怕我们无法为此欣慰、为此陶陶然吧!
(三)教师教学情况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4)
>

内容         是否指导课外诵读        有否对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人数(人)        91        214        55        60        266        34          
比例(%)        25.3        59.4        15.3        16.7        73.9        9.4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5)
>

内容         是否进行课外古诗文补充教学        有无列入教学计划          
        经   常(定期)        偶尔        从不        有书面计划        有,但未诉诸文字        无          
人数(人)        17        36        7        4        45        11          
比例(%)        28.3        60.0        11.7        6.7        75.0        18.3         
从表(4)、表(5)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外古诗文这一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利用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只有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课外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没什么差别,仅两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的意思即可。
三、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古诗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大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从上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看出,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政
策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古诗教学上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人们的这种理念甚至直接影响到其他领域,以致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也基本上是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时期更是将此推向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人们的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诗词,自上而下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论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难有它的一席之地。即使有些教师能够对古诗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那也是凤毛麟角,数量极其有限。
    家庭教育亦如此。虽然我们常看到一些呀呀学语的孩子随口就能背出几首小诗,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神童诗》等古诗书籍,但到了孩子上学以后,这些书基本上也就束之高阁了,而孩子当时背会的诗也大部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英语、绘画、乐曲等类书籍。原因就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教育基本目的的认识已大大改变:不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钱。2002年3月4日《都市快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只招到一名学生而只能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班、美术班等早已爆满。在本次我所进行的调查中,仅有两名学生谈到自己读背古诗的原因是“家长要求我学”。
(二)教师因素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教师也同样深受环境的影响。小学教师多数是中师毕业,学生生
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染,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少足够的重视。走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五彩缤纷的社会大环境的诱惑,使教师们很难心静如水,耐住寂寞,去给自己充电。即使在今天如火如荼的学历进修中学到古代文学这门课,也很难有所提高,因为众所周知,成人高校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文凭教育”,更多地体现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们往往是背诵知识性的条目,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大致内容、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接触,更不用说深入作品、潜心体会了。从本次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语课本上的以及学生时在教课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古词、古文更是多数“总被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影子,或是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句罢了。因此说教师古诗文内蕴远不足“一桶水”,更何况“长流水”了。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今小学教学研究的现状,比较重视的还是对现代白话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已经有教师在不断进行着古诗教学和教法改革实验,但总体看尚未成体系。多数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就是:
1、重内容、轻意蕴。把解词释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
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2、重传授、轻感悟。由于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教师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述词义、句意、写作特点以及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自读感悟,发挥具有个性的想象力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
3、重背默,轻朗读。古诗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莫不免有
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古诗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学了生字读一、二遍,理解诗意后再读一、二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三、四遍,那么,在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了。
以上述种种为特征的古诗课堂教学将古诗最有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
片断”(张炎《词源》),必然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还谈什么好的教学效果呢?
(四)评价机制
《新课标》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除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外,对一至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阐述中关于古诗几乎是只字未提,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的“课标”和“大纲”对于古诗教学的忽略,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方面的测试题,多年来也一直是一个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再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值得欣慰的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怕一时难于立竿见影,还须自上而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31 | 只看该作者

四、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一)加强环境建设
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独立存在,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虽然说客观不能决定主观,但它对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⒈ 社会环境建设    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氛围。当然这是一个背景极其复杂广泛的社会问题(前文已经分析),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一蹴而就的。值得欣喜的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及中央三套节目每周四22:04“优秀古诗文诵读”栏目让人看到了春光乍现!
    ⒉ 校园环境建设    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要途径的教育教学上迎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提倡以德育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眼于新世纪的文化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也应给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例如,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校园小广播或电视台(许多学校已有)定期推介一首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提倡读背古诗;组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等等。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⒊ 家庭环境建设    首先是通过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媒体积极地宣介倡导,来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由于媒介的报道宣传,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只招到一名学生而没有开成的“古诗文诵读班”终于有其他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虽然人数不多,单也得以顺利开班了。见《都市快报》2002、3、19)。其次,作为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古诗文素养。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
(二)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好的环境的影响,并不等于古诗学习就有了好的效果,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作为学生成长主阵地的学校中的古诗教学。当前古诗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也不可能有一抓就灵的捷径,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开发、教法的运用,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操作。好的教师就像一个杰出的指挥家,能使各种乐器奏出和谐的乐曲,但如果教者是一个蹩脚的指挥家,那整个乐队发出的只会是不堪卒听的噪音。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到:
    ⒈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在古诗教学上,则要求教师首先提高对古诗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把它看作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教师本身还要“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和生命质量”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
其次,还要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等。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20日第3版)语文教师在新形式下,必须重塑自身,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在仅仅是“语文”方面的教师,而应该是具有“综合素养”的“文化人”,从各方面都应有最起码的知识修养。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时刻刻不忘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培养。
此外,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培训进修。如鼓励语文教师学历进修时,报考中文专业;各级进修学校组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时安排古典文学鉴赏课,请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时安排古诗文教学研讨的内容等。如此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古诗文素质的提高指日可待。
⒉ 改进教学模式、方法    随着新版教材的登堂入室,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针对入选的大量古诗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以便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教学设计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从总体把握,做到新教材使用新模式,新模式产生新课型,新课型带来新效益。
⑴ 小学古诗教学的目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诵读浅近的古诗,认识新字,理解词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⑵ 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特点
古诗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时、空距离大。
2.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3.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具有丰富的想象。
小学古诗的教学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① 激发与古诗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小学生的情绪与古诗产生共鸣。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天真单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开发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从心理学上说,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内化。(《新课程设计》)具体的方法因诗而异,有的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有的描述感人的场景,有的回忆事物情境。只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
② 加强朗读吟诵。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古诗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吟诵有助于小学生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不论新教法如何迭出,“读”仍然是古诗教学的“正宗嫡派”之法。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之说。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诲子侄在学习中不论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钟叔河《曾国藩教子书》 海南出版社 1994年第22页)说明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读”也是帮助识记的重要方法。因为在识记的过程中,如果能尽量多地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完成识记的任务。这种效果是教师分析讲解无法达到的。
③ 引导想象,鼓励学生探求再创。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所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从语言入手,在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使古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进而进行探求和艺术的再创。恩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才有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⑶ 小学古诗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①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古诗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互相议论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② 重视直观教学。古诗囿于时空距离大,语言又凝练含蓄,这些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十分重视创造直观,可以利用形象的板书、教学语言以及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③ 重视朗读吟诵的指导。古人主张“熟读成诵”是因为“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就要求老师根据阅读的性质,确定读的形式,如预习性的读、思考性的读、欣赏性的读等,性质不同读的形式及要求也应该不同,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指导。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模式、一种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的。所以,应按照古诗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
⑷小学古诗的教学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36 | 只看该作者

自主探究式

宗旨: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议努力去读懂诗文,感悟诗人的感情,达到知识的迁移。这种模式多用于一些文字含蓄,含义深刻的诗词。
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②发展性原则。教学的目的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达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发展。③激励性原则。以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创造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④创造性原则。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勤奋程度、毅力、自信心等都是发挥创造性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程序: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设置情境入诗境——有机延伸促升华。

案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⒈通过学习,体会律诗的体裁特点,语言精练、节律韵律。
⒉学习生字词,理解词句,了解内容。
⒊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的能力。
   ⒉树立互助学习意识。
   ⒊提高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情感目标】
    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
领会含义,背诵诗文。
【难点】
体会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欢快的原因。
【教法】
巧设为主、质疑想象、引导领悟。
【学法】
自学、互学、交流。
    自主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⒈ 你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会背他的哪些诗?谁能背一背。
   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家说说。
    [这首诗是诗人听到唐朝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这个好消息后写的。]
    当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也因此不能回到故乡,当他听到叛军兵败、失地收复的好消息时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好诗,感受作者当时欣喜的心情。
    二、回顾学法,自学感悟。
    ⒈ 想想以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读诗词,入诗境]
    ⒉ 学生根据学习方法采取“自学——互学——交流”的程序自学。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三、全班交流、促进感悟。
    ⒈ 诗人我们了解了,那么诗题谁来解释。
    ⒉ 理解诗意:诗句意思,只要学生能根据诗词把意思说通顺,说正确即可,不要千篇一律,不要逐字解释。
    ⒊ 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字——“喜”。你有过高兴的时候吗?你在高兴时怎样表现的?诗人怎样表现的? [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高兴的心情 ,加深对诗文理解。]
    ⒋ 作者为什么这么兴奋呢?
    [通过质疑让学生体会听到作者之所以那样欢快,不仅因为他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可以从此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而欣喜,表达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
    ⒌ 想象诵读,体会诗情。
    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问题“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引路,让学生动笔画出,再读古诗,继续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样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
    ⒍ 设置情境,进入诗境。
    杜甫,一代“诗圣”,当听到叛军败北,失地收复之后,欣喜若狂,兴奋不已。现在如果你就是大诗人杜甫,听到喜讯后会怎样表现?通过角色转换体会诗人兴奋的心情,并通过讲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四、有机延伸,促进升华。
    ⒈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 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一项或几项完成。
    ⒉ 收集杜甫表达对祖国、对人民关心热爱的诗词学习、背诵。
    [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限于课堂和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板书设计】略

以读为主式

    ㈠ 宗旨:学生在掌握了“自主探究”式的自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读的形式,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把诵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㈡ 原则:同自主探究式。
    这种模式多用于文字较浅白,音韵优美的诗词。
    ㈢ 程序:细细读题明题意——反复吟诵懂诗意——边读边想悟诗情——精读品评感诗美——熟读背诵积语言。

    案例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小池》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42 | 只看该作者

【知识目标】
    ⒈ 学会“惜、照、柔”三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 默写古诗。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和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大自然中万物的和谐,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从而懂得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
    ⒈ 学习“惜、照、柔”三个生字。
    ⒉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在读中感受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法】
    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反复朗读。
【学法】
    想象诗意,以画图形式理解词语、表现读全诗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课题
    ⒈ 出示《小池》挂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⒉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小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板书课题(2 小池)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⒈ 学生自由读诗,不认识的字可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⒉ 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⒊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及插图说出诗的大概内容。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中的景与情。
    ⒈ 示范引路,指导质疑。
  ⒉ 学生自读课文,大胆质疑。
  ⒊ 教师指导学生用画图理解字(词)义法理解词语。
    教师请有兴趣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图,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诗的相关内容评价板画,并根据板画板贴诗句字条,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⒋ 在词语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诗句大意。
  ⒌ 学生自由练读全诗。
    四、品读、入情。
    ⒈ 教师创设情境配乐范读古诗,学生闭目想象一幅小池图。
  ⒉ 学生个别表现读。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尽情发挥,可站在座位上读,可上台读,可伴随动作读。“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
  ⒊ 赛读,互相评议,评选“朗读大王”,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五、熟读、内化。
    熟读、内化是整个古诗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是深化古诗教学的最佳途径。
    ⒈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⒉ 小组选代表比赛背诗。
  ⒊ 识字、写字: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照”字。
  ⒋ 默写古诗。先默看古诗,再书写。之后对照书检查,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六、总结全诗,紧扣环保话题。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去欣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七、布置自选活动作业(任选其一)。
    ⒈ 搜集描写景物的古诗并背诵下来。
  ⒉ 到公园去观看荷花,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略

情境创设式

    ㈠ 宗旨: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一个形象、浓烈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
    ㈡ 原则:同自主探究式。
    这种模式多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
    ㈢ 程序:创设情境,理解诗题——渲染气氛,初悟诗情——反复吟诵,体会感情——想象漫游,领悟诗境——深化提高,培养创新
    ㈣ 创设情境的方法:
    ⒈ 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构造一个诗境的直观图。
    ⒉ 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
  ⒊ 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

    案例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所见》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⒈ 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 默写古诗。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和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3:46 | 只看该作者

    ⒈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
    ⒉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⒈ 自学古诗,识记生字。
  ⒉ 根据介绍,了解作者。
  ⒊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演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边欣赏边进入情境。课件内容:一个夏天的中午,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的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牧歌在林中回荡。他走着走者,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叫的蝉。
    师导语:瞧,这是一幅多美妙的图画!这画面让诗人陶醉了,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⒈ 听一听、读一读、想一想,感知古诗韵律,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古诗的韵律,画出节拍,自己试读,同桌互相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根据上下文的理解等多种方法想一想这些词的意思。同桌交流,教师点拨“林樾、意欲”。
    ⒉看一看、说一说、读一度,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第一句。
    演示多媒体课件“牧童行歌图”学生观看。
    师指生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怎样?(生:第一句的诗意)
    师启发,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是怎么写的?
    板书: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生齐读。师问:这一句你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通过看牧童骑在黄牛背上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听他那嘹亮的牧歌,体会到他的心情高兴,我们就用愉快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读出诗的停顿、节奏。
    学习第二句。
    演示多媒体课件,“牧童捕蝉图”学生观看。学生看到的是:牧童行进间忽然想捕捉鸣叫的蝉,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两眼紧盯着鸣蝉。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再启发,诗人见此情景,是怎么写的?
    生答、师板书;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再问:“意欲捕鸣蝉”是诗人的所见吗?
    生答:这一句是诗人根据牧童的动作,推想出牧童的心思是想捕蝉。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指导朗读,方法如下:先让一名学生扮演牧童,按诗歌情境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察他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变化。指导学生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用轻快的语气读出这句诗,体会牧童的机灵可爱。
    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读指导——学生再练读。
⒊ 有感情朗读全诗。
有感情地吟诵,学生已基本掌握,稍加强调:前两行读出悠然愉快的语气,后两行读出动作、神态的变化(注意停顿和节奏)。
    自己练——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⒋ 背一背,演一演,领悟古诗的情趣。
    用比赛的形式,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自愿结组表演,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牧童,表演诗的内容,评比优胜组。
    师小结:我们通过读、看、说、演已经了解了诗人所见的情景。那么接下去诗人又会看到什么情景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师:诗人没有写牧童到底是怎样捕蝉的,那么牧童是否捕到了蝉?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自由续编——同桌交流——班内讲述——集体评议。
【板书设计】 略
    古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多种模式的。作为教师就应在实践过程中,从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慢慢摸索到一种或多种模式。一旦掌握了多种模式之后,就能按诗词中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把不同模式揉合起来运用,从而使课堂更优化,更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㈢ 改革评价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就是一个“指挥棒”,它指向哪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朝
着哪个方向努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⒈ 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
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⒉ 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⑴ 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⑵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⑶ 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⑷ 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关系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屏弃传统的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面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9: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