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祖国•妈妈》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祖国•妈妈》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课 祖国•妈妈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并能怀着真挚、深情的情感用明亮的声音进行演唱。
2、能认真聆听歌曲《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能感受歌曲不同的情绪,并能轻声跟唱歌曲,了解独唱与齐唱的声乐演唱形式。
3、能积极参与“颂祖国诗歌朗诵会”的活动,从中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教学重点:
1、能怀着真挚、深情的情感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
2、能认真聆听歌曲《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了解独唱与齐唱的声乐演唱形式。
教学难点:
能认真聆听歌曲《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了解独唱与齐唱的声乐演唱形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谈话引入课并板书:第一课 祖国•妈妈
三、新课教学
1、同学们闭眼聆听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情感怎么样?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演唱这首歌呢?
2、同学们交流讨论回答(深情地)
师:我们一起用“en”的声音跟着老师的琴声用深情的情绪来哼哼这首歌的旋律好吗?
3、全班同学跟琴声用“en”模唱曲谱
4、全班同学跟琴划拍轻唱曲谱
5、师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6、学唱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
四、参与表现: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诵会的时候,一个个都感情饱满,声情并茂,现在,我们也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演唱一下这首歌好吗?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请同学们上来表演。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满怀深情地用诗和歌来歌颂了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再一起带着深厚的感情来演唱一遍吧!
1、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复习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
三、新课教学
师:其实,歌颂祖国的歌并不是只有这么多,像我们熟悉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都是歌唱祖国的经典歌曲。今天在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再来欣赏几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好吗?
(一)欣赏《歌唱祖国》
1、聆听歌曲《歌唱祖国》
师:这首歌曲,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谁来说说你们常常会在什么样的场合听到?(大型晚会上)这首乐曲和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感受相同吗?谁来用几个词语表达你听赏《歌唱祖国》的感受?
2、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
师:这首歌曲的感觉是雄壮有力的,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这首歌曲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CAI:
齐唱:多人同唱一个曲调称齐唱。
师:由此你们可以推出独唱的声乐演唱形式是什么样的吗?
3、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独唱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差不多,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CAI:独唱:一个人演唱称独唱。如男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童声独唱等。
师:老师想问问,如果《歌唱祖国》这首歌采用独唱形式来演唱,你觉得会有与齐唱同样的感受吗?你觉得哪种形式演唱出来的好听一些呢?
4、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用齐唱好听一些。独唱表现不出这首歌曲的气势。)
(二)欣赏《一个妈妈的女儿》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独唱形式的歌曲。
CAI: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师:这首歌又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1、同学们交流讨论。(深情的)
师:这首歌曲歌唱的祖国中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它们就是像是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同一个妈妈的女儿,这个妈妈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感受一下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吧!
2、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随乐律动
师:独唱歌曲一般用来表现带有抒情情感的歌曲,而齐唱可以用来表现雄壮有力的歌曲。
四、参与表现
师:今天我们听了这两首不同情绪却表达了同一个情感的歌曲。我们一起就带着这两种情感来唱一唱。
1、学生随乐跟唱《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
五、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应该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就应该做到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