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确要求,从旁引导。对于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受到小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而且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二是教师在学生整理时,应适当给予一些帮助。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导学案,以《立体图形的复习》为例,我们在导学案中制定了表格: 由于是复习,需要学生自主整理,课前我们已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还让学生尽量找这些立体图形的实物并把它们带来上课。在复习课上,我们先让两个同学(称为“对子”)结合实物交流自己整理的成果,把自己认为整理得最好最值得骄傲的部分与对子交流,然后提出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疑惑,看对子能否帮助解决。接着小组交流,把刚才两个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安排小组汇报他们的成果。成果展后若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自由提出来,把知识不断进行完善,促进知识系统化。像这节复习课,学生开始说到长方体的棱长时只说有12条棱长;说圆柱和圆锥的高时也只说到高的概念,汇报完后下面有学生陆续补充:长方体的棱长可分成长、宽、高3组各有4条共12条;圆柱有无数条高(边说边指着实物比划),圆锥只有1条高。由于是学生自己整理,并通过准备(预演)在全班面前汇报的,所以印象比教师直接“填鸭式”灌输深刻得多。我们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1] 这节复习课,教师通过设计两个表格,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由于学习要求比较明确,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理。教师在这里并没有担当“主讲者”的身份,而是通过导学案指引着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充当了“引导者”。当然,尽管有教师的帮助,但受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整理有时是不完整或粗糙的。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地评价,并结合学生的整理,取其精华概括出较合理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下,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会慢慢地培养出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二、合作探究,精讲多练。 1、复习≠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 提到毕业复习课,头脑立刻浮现出一张张的试卷,总把复习与做卷子划上等号。当然,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教师要分析考点,明确复习目标,重点难点。练习设计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设计基础题,如“2005年,东莞市户籍人口约有1656500人。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人,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万人。”夯实基础知识;设计对比题,如“①一根绳子长12米,截去 ,还剩多少米?②一根绳子长12米,截去 米,还剩多少米?”、判断题、改错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沟通与辨析;设计综合题、发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并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尽量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复习课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切实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合作探究,查漏补缺。 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梳理知识时已经经过了一次查漏补缺,这是对知识系统化的梳理补充,但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认知水平肯定存在着差异,各有所短,不是每个学生通过知识梳理就能把所学知识完全掌握的,教师在梳理知识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教师有心面面俱到、不厌其烦,也因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缺失而收效甚微。这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识没有掌握,通过“对子”和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不会的问“对子”;若“对子”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取人之长,也许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提问的学生就想起来了,这过程让会的学生产生自豪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问的学生对于自己遗忘的、疏漏的好好捡拾,有针对性地复习,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查漏补缺,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善认知。因而,复习需要关注学生主体积极投入状态下的个性化查缺与完善,鼓励学生人手一本“总复习订正本”,对自己的错题进行记录,灵活运用订正本,经常翻阅分析,力争错误不再重犯。集中补“缺陷”,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3、创新性地精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复习不等于做试卷,我们要精讲多练。前面“练”已提到很多了,那教师如何“精讲”呢?不少老师复习就是练——评——再练——再评不断循环,对学生做过的试卷不加分析,也不管学生会不会,每张试卷都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觉得每题都要讲,不讲不放心,毫无针对性,效率自然低。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在复习课上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带着疑问上课,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如04-05学年度小学毕业考核数学试卷(A)的最后一题:“小强准备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买一辆290元的自行车,他已储蓄了225元,每月还可从零用钱里节省30元。商场提供三种购车方式:A:一次性付清290元。B:先付90元,然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C:当时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①哪种方式付款最少?[要有计算过程]②如果你是小强的朋友,你建议他选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一般都是这样解答的:①A方式:290元;B方式:90+19×12=318(元);C方式:28×12=336(元)。因为290元<318元<336元,所以A方式付款最少。②如果我是小强的朋友,我建议他选A方式。学生考完试,都想快点知道成绩,每次都迫不及待地到办公室看老师改好试卷没有,都想看看自己扣了多少分,哪里做错了。“不是这样做吗?”“为什么做错?”这时正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学生越好奇,我越吊学生胃口:“想知道吗?上课告诉你!”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七大创新:一、创设情境,在氛围上创新。二、有机渗透,在品德上创新。三、联系生活,在实践中创新。四、趣化复习题,在兴趣上创新。五、体现开放性,在知识上创新。六、自主整理知识,在内在联系上创新。七、关注方法,在能力上创新。[2] 已“创设问题情境,在氛围上创新”,上课该揭晓答案了。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告诉学生,“的确,A方式付款最少,但小强现在的储蓄只有225元,选择A方式需要一次性付清290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不够,付不起啊,所以只能建议小强在B方式和C方式中选择,再看条件:小强每月还可从零用钱里节省30元,B方式和C方式都符合小强的经济实力,因为318元<336元,所以应建议小强选B方式。希望大家吸取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1]在复习课上,教师还要有迁移的思想,不能把试卷题目讲完就完了。既然是精讲,肯定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那教师还要迁移,举一反三。像解释完这题,教师还可以迁移,“平时我们根据实际解决得最多的就是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请同学们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道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的问题。”把复习课开放给学生,“体现开放性,在知识上创新”。学生思考了一会,“用铁皮做一个长3米,宽2米,高1米的长方体水槽(无盖),大约要用多少平方米铁皮?(用进一法)”、“一个圆柱形的无盖铁皮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用进一法)”,“同学们真厉害,把进一法与立体图形综合起来了。”……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小学数学毕业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理清知识系统,弥补之前学习知识的不足;练习落到实处,及时引导矫正。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七个创新》作者:蔡金林 ) [3] 陈晓梅.如何上好整理复习课[J].小学青年教师,2005(5):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