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窦娥冤》预设通案(教师用案、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9:3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鉴赏本剧本色的戏剧语言;



2.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学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学生诵读,品味语言



1.学生齐诵“滚绣秋”,品味其情感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



明确:押韵、反复、对偶使得曲子具有韵律,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呼告、反问、感叹、对比等使得曲子直抒胸臆,感情激越。



2.学生齐读“耍孩儿”“二煞”“一煞”,品味其情感炽烈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明确:抓住关键词“不是……,委实……”“不要……都在……”“定要”“断送出”“都是”等,体会其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



3.学生自读如“快活三”“鲍老儿”等曲子,品味其情感的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



明确:四个“念”字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婶,百感交集,令人凄怆!



总之,剧中的曲词无一不发自肺腑,符合个性,且又精炼优美,浅显中透出深邃。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本色之美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细细品尝,不仅曲词给人以如此的感受,就是宾白部分也使人如闻生活气息,如见窦娥其人。“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的语言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善良的村妇。



当然,宋元口语的运用,无疑使得本剧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而曲白相生的语言结构把窦娥冤屈而又抗争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投影1)《窦哦冤》戏曲语言的特点



雅而真,俗而实,本色自然,“串合无痕”。



二、想象夸张,震撼心灵



如果说关汉卿因《窦娥冤》而留名的话,那《窦娥冤》则主要以剧中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而有生命力了。



思考:剧中写到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得到验证,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并能形成怎样的审美艺术效果?



明确:应分别从形象刻画、主题表达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思考。



(投影2)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用



1.使窦娥形象更突出,反抗精神更鲜明;



2.使主题思想更深刻,矛盾冲突更激烈。



3.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悲剧气氛更浓裂。



三、比较阅读,理性思考



浪漫主义结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合葬后化为鸳鸯的结尾,戏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化蝶的结尾等等。这种写法,一方面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但另一方面却也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那就是“大团圆”结局和文学作品似乎都应具有奖善惩恶的功能。



讨论:怎样看待和理解这种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



学生可结合有关作品自由讨论,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巩固拓展,提升兴趣



(一)(投影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正旦唱)



【牧羊犬】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叫我平白地说甚的?



【张驴儿云】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儿年纪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孤云)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祗候打正旦,三次喷水科)



(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是我药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到死囚牢里去》(卜儿哭科,云)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的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



1.文中有一句俗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僚严刑逼供的实质,请写出来。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2.只凭严刑下的口供定案,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法律的荒唐,人命如草芥。)



3.戏剧中的“卜儿哭科”是什么意思?



(舞台说明。“卜儿”指老年妇人;“哭科”为“哭”的动作。)



(二)元曲作家才华横溢,元曲作品异彩纷呈。



(投影4)关汉卿与“元曲四大家”



1.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末熊自得《析律志》



“践躬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不辞。”——明臧晋叔语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明贾仲明《录鬼簿》



2.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关汉卿《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9:33:03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误区反思:(语文课应重视诵读)



今天上《窦娥冤》,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监斩官、刽子手和卜儿(蔡婆婆)的三个同学都读得很好,扮演窦娥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台词,读得要差一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学生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学生们也读得很投入。但我依然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诵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者“泛泛地读”的畸型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等等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



诵读除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仔细“倾听”作者话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可拓展阅读《窦娥冤》全剧或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如《单刀会》等。



六、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