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语文表格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07:1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料推荐  
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
侯 亚 飞
单 位
哈尔滨市一二二中学
学  科
语    文
课 型
阅读鉴赏课
课  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分析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来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演讲,能够真正触动你心弦的却屈指可数,然而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却使人历经十几年的时间仍然铭记在心,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看一看其魅力究竟何在。



通过对比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
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请二至三名同学介绍一下两位知名人士
(多媒体显示)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作品有《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词典》。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文学方面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作品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诵读课文
指名朗读,教师提示学生识记字音字形:
戊(wù)戌(xū)   叱(chì)咤(zhà)   莅(lì)临(lín)    迥(jiǒng)异(yì)    精(jīng)悍(hàn) 激(jī)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chàng) 蓟(jì)北(běi)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学生:介绍两位知名人士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识记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多媒体将文学知识加以明确,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通过朗读课文熟悉文本,为下面的文学赏析作铺垫;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的积累,提高语文修养。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鉴赏分析:
1.全体同学朗读第一段,同时回答以下导读题
(1)梁启超“晚年”为什么“不谈政治”?
参考意见: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不想再去触及敏感的政治。
(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透露这一信息,请参考写作动机进行分析。
参考意见:一方面是对梁启超的晚年作一个如实概括,而更主要的是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作者作为一个学者文人,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被大家公认、不可动摇的;梁启超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知,而学术造诣为政治掩盖,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教师的过渡语:这一段表明梁启超先生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威望和影响,而不是开门见山地记述讲演过程,这是介绍演讲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2.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讲演稿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明确:办事认真细致、学问和书法修养好。
3.梁实秋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作者作此类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演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段交待了哪些信息?
明确: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
(2)演讲的人物终于出场了,看看梁实秋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描写梁启超的?(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明确:身材、肖像、穿着、步伐、神采。
(3)你认为梁启超的神表现在哪些词或短语上?
明确:稳健、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4)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梁启超的形象和气质。
5.梁启超演讲的开场白是什么?从这一独特的开场白可以看出梁启超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开场白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了。” 从中可见梁启超开朗直率、风趣幽默的性格。
6.全体学生齐读《箜篌引》,并且试着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文。
参考意见:劝你不要渡河,可是你最终还是不听我的劝告渡河,结果你渡河而死,你让我把你怎么办呢?
(多媒体补充背景故事)据说该曲为朝鲜津卒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妻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奈若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
女丽荣,使该曲得以流传下来。
7.第七段描写人物时哪个细节最精彩?
参考意见: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描写人物要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多媒体显示几个经典的细节描写)(1)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的床上。(《欧也妮 葛朗台》)  通过一些典型动作表现葛朗台对金钱的贪婪,对亲情的冷漠。
(2)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药》)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康大叔的贪婪与凶残。
8.“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为什么听众的情绪会紧紧追随梁启超?
参考意见:说明梁启超的演讲非常精彩,同时也表现听众对梁启超先生由衷的敬意,梁启超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9.梁实秋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成功的表演应该是声情并茂的,应是全情投入的,请问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其演讲感情充沛?
明确:“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
试分析这些动作能够传达出梁启超怎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掩面——悲痛;顿足——愤怒;狂笑——得意、嘲讽;太息——无奈。
成功的作家欲写其情感、心理,往往从动作入手。(多媒体显示例子)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表现人物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10.补充课文中出现的两处典故
(1)桃花扇的唱词:【胜如花】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
(2)《桃花扇》的故事梗概(略)
(3)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内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大意:身在剑外(作者所在地)忽然听说安史叛军的老巢已被倾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喜极而泣。回头看看妻子早已愁容不在,而是笑逐颜开,于是我也无心伏案苦读了,而是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高兴得近乎疯狂。尽管人已至暮年,我还是要纵酒庆贺。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象着自己即刻就从异乡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背景:常年漂泊在外,欲归而不得,安史之乱结束,终于可以回到梦中的故乡。)
11.一篇好的演讲应该是可以在听众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的,请问第八段中哪句话表现了这种演讲效果?
明确: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12.其实阅读鉴赏非常简单,就是细致地揣摩语句、悉心领会作者的情感,现在大家试着在第九段中找出一两句你喜欢的作一下赏析。
13.文章的最后作者给梁启超以怎样的评价?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请你根据对梁启超的了解来论证以上观点,教师适当补充材料:
关于有学问、有文采:梁启超七岁那一年,父亲带他去拜访老朋友。一走进院子,年幼的启超便被满园的春色吸引了,于是偷偷地折了一枝杏花藏在袖子里,这一切恰巧被他的父亲和父亲的老朋友看见,但两人都没有作声,到了吃饭的时候,父亲对梁启超说,给你出副对联,如果能够对得上,就和大人同桌吃饭,如果对不上,就站在旁边斟酒。于是父亲给他出了上联:“袖中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马上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感觉非常羞愧,于是脱口而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关于有热心肠:梁启超晚年得了很严重的肾病,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医院建议切除一侧肾脏。家属同意了医院的治疗方案,可是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却把好的肾脏切了下来,而把不好的保留了下来,家人非常生气,要把协和医院告上法庭,但是梁启超劝家人说,还是不要告了,西医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如果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不会再相信西医,那么西医在中国就会举步维艰。最后家人同意了他的做法。
课堂小结:梁启超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都能营造出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他的无穷魅力将永远光芒四射。

作业:细心观察班级的一位任课教师,选择其上课的精彩片断进行描写,要求体现人物个性,不少于200字。
教师:设疑
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材料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鉴赏
教师:作简单点评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政治与学术上的业绩,讨论的形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这一段的文意有更准确的把握。






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类比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为以后的阅读鉴赏作铺垫。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同时加强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以及感受力。



















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鉴赏,既发挥了学生阅读鉴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为下面的写作指导作准备。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细节描写的精彩,进而学会描写,为“表达交流”的“写人要凸显个性”作铺垫。


















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情感。













写作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散文揣摩语言、体会情感的鉴赏方法。














发挥学生阅读鉴赏的主体性,同时有利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









学以致用,进行写作训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独特风趣 旁征博引
人物:有文采 有学问 有热心肠
情感:景仰、欣赏、赞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09: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