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
|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1、一栋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3间教室 ?
师生即时评价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并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对于能提出问题3的学生大力表扬,但暂且保留这个问题。
2、如果老师只给你一个问题,你能通过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吗? 出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如果老师再给你一个信息:每间教室有40名学生,还需知道什么信息? 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从信息去发现问题,还会从问题去寻找相关的信息。接下来老师要你们去解决更难的问题,有信心能解决吗?老师先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
出示校园图。这是我们学校中高年级教学楼。
师:想知道这栋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名学吗?
|
学生有可能提出: 1、“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2、“一、二层有多少名学生?” 3、 “5栋这样的教学楼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生可能提出: :“要知道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还需知道有多少间教室。 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列式解决问题。
欣赏教学楼图
生:想!
|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数学知识连续性,系统性很强,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深化。此练习为学生寻找中间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为新课的学习分散了难点。
树立学生学习新知识
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很快地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看到的情境图
|
二、探究新知
|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完整出示信息和问题,让学生齐读。 和以前我们学过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还能用一步计算解决吗? 出示简单的平面直观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列式计算 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展示到黑板上?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也上来写一写。
1、理解第一种解法:
师:还有谁也是先算3×3=9?你们是怎么想到要先算3×3呢?(从哪里看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算“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师根据学生汇报,在图上圈出先算的是什么。
师:9×40又是什么意思呢?
全班一起整理解题思路,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数量关系
| 通过观察及听老师介绍发现:这栋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3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0名学生。
生齐读题目
生汇报
生根据题意和直观图列式,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或同学交流。
同桌之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列出:
3×3=9 9×40=36
3×3×40=360(名)
3×40=120 120×3=360
3×40×3=360(名)
生汇报;
生:求9个40是多少?
| 让学生观察教学楼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再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解决。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交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根据哪个信息,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沟通了信息和问题的桥梁,突出分析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结合直观图说解答思路,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全班一起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
|
三、应用反馈
四、总结、延伸。
| 2、理解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在图上圈出先的是哪一部分,再算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异同,揭示课题
4、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1、99页做一做。
2、练习:学校跑道长400米,我每天跑两圈,一个星期(7天)一共跑多少米?(能用两种方法列式的就用两种方法列)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 、出示一张车票,票价34元,4位老师往返一共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哪个算式正确: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师总结,并布置课外作业:你能联系身边的事,编一道用两不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
生汇报
生圈一圈,说一说。
生:都是连乘;结果一样;第一步求的不一样。
全班一起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生谈收获与体会
|
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第二种算法,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一步巩固、应用
|
板书设计
|
解决问题(连乘) 3×3=9(间)先算…… 3×40=120(名)先算……
9×40=360(名)再算…… 3×120=360(名)再算……
3×3×40=360(名) 3×40×3=360(名)
答:一共有360名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