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动滑轮、定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动滑轮、定滑轮》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教材中安排了三组实验,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再一次体验到机械带给人们的方便不仅仅是省力。

学情分析

1、因为学生对定滑轮和定滑轮不认识,对其工作原理不了解,所以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
2、根据学生的情况本课主要通过分组实验方法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3、学生认知的障碍是定滑轮和定滑轮的是否省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能力目标: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07:3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实验体验
分析总结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实验体验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3实验设计(可附图)
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四、分析总结
1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总结发现——
游戏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中,小个子同学可以轻松的把两个“大力士”拉动,甚至可以把两个“大力士”拉到一起去!当绕在棍子上的绳子的圈数越多,小个子玩起来就会越省力,利用滑轮组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由此而明白在起重机上来回地绕了那么多的绳子,实际上是利用了很多组滑轮组来工作,这样可以更加的省力。
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升国旗入手 直观、有趣。
分组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游戏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 本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设计
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的作用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省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的总体评价:1、表现好的方面——  2、友情建议:
小组互评:1、操作能力———  2、合作能力---- 3、分析总结能力----
学生自评:1、自我表现----- 2、学习收获-----3、能力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08:5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教授本课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一、、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二、对比演示,提高技能。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三、处理教材,顺应规律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在的不足
一、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4: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