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1 10:44:5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
后宰门小学 郑霞
数的概念的建立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要逐步认识更大的数。《标准》中提出“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目”。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中《生活中的大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千,万以内的数的引申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面的拓宽,学生会遇到,用到比百大的数——生活中的大数。即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拓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项数的教学,包括认识数,数的比较,读写数。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上的数的扩展,应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认识和体会更大的数,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教学时着重体现了“数学生活化”这一课标理念。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导课时引入日本地震相关信息,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又安排问题:“说说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万有多大?”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探究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本节课我力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并认识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通过活动“数黄豆”,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万”的概念,并对“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表达与交流中,学生数感发展了,对数的认识也丰富了。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演示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师与生密切配合,教与学相得益彰,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与收获吧!
但是在每次数学活动结束时,没有对学生参与的过程进行简单的评价,数黄豆时应该尽量关注到全体,以及教学节奏科学的调控方面还需再多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