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06: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是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知识体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熔化时的状态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认识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把握知识的深浅度。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常见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的解释,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阶段只是进行启蒙教育,重点是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为后面具体的物质变化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做实验,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的特征与本质以及化学变化的特征与本质的区别,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能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访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蜡烛还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比较有效的基础之上。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蜡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于蜡烛的一些变化,学生由于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学习起来易于掌握和调控。所以本课采取观察蜡烛的特点,给蜡烛加热、点燃蜡烛,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实验,最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形成本节课的认知发展路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学生的认知障碍点:1、通过蜡烛的燃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产生新的物质。2、通过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2.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06:4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0 06:42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二、(1)探究蜡烛的物理

二、(2)、学生做加热蜡烛的实验



三、探究蜡烛的化学变化













四、阅读课文



五、寻找证据



六、小结并结束课。


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以此引起学生 的思考,蜡烛流泪之后为什么会变成灰烬?

二、1、让学生观察并填表: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的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2、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使蜡烛发生变化?

3、选择给拉住加热的方法之前,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蜡烛又有什么变化?怎么来验证?


、二、(21、指导学生,讲清楚实验操作步骤。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分组做实验。

3、教师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提问并小结:蜡烛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1、指导学生做点燃蜡烛的变化。

2、强调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做实验

4、教师提问小结: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四、了解科学家的分类。

五、1、学生辨析并讨论

2、教师指导

六、小教师小结







学生会由此想到什么?与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

二、1、学生能够观察到蜡烛的本身特点。

2、学生能够想出一些办法。

3、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很猜测。







二、(2)、1、学生通过做实验会有什么发现?


三、

1、学生能够观察到什么?

2、两次实验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四、学生基本能够根据实验进行解说。

五、学生对于性质的变化可能辨析有困难。



以古诗导入,将古诗的理解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机

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古诗在文学家的笔下揭示的是事物的什么,在科学家的眼里,揭示的又是事物的什么?


二、1、学生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观察的仔细否?

2、让学生思考,能否做到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3、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二、(2)、让学生做实验,亲自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让学生做实验,亲自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学习的乐趣。

五、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

六、用所学的知识来揭示文学与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不同的两种手段。
所以千百年来,蜡烛在文学家的笔下成了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一种精神象征,而在科学家的眼里,蜡烛的这种奉献精神的实质却是能量的转换,蜡蜡烛燃烧后,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等。愿文学的美与科学的真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                       液体
                                                                                                                                            没有新物质产生
                    冷却液体           固体                     (物理变化)
                                                                      发光      发热         气泡点燃                                                                      生水     二氧化碳 黑烟                  (化学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06:42:36 | 只看该作者
《蜡烛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念、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通过研究蜡烛的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教材在此指导学生开展三个研究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现象,区分物质的两类基变化。活动一,描述蜡烛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阐述蜡烛的特点。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那这种材料的物理特点,揭示蜡的一些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如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碎裂等。在备课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用更加具体的方法去观察和学习,我采用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切一切的方法去观察蜡烛本身具有的特点,是教学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同时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都属于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察能力,学生的这项观察能力的实现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方向的指导下自行完成,否则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落实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观察与学习方法上,属于观察能力的具体实施与验证,没有这样的认识,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落实就成为水中望月,镜里看花。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蜡烛存在从固体转化为液体、从液体转化为固体的形态变化。如何才能实现蜡烛的物理变化的具体教学目标,在教学理念上,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即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体现,通过设计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实现:现提出问题,如果要是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在学生众多的探究方法中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接着我们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之前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这种猜测不是胡乱猜想,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指导学生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学生回答通过做实验。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做的目的明确,实验的知道过程明晰、一目了然。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教学理念,即目的就能充分的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从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同时,对学生的猜测,讨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一一得以实现,而不是成为一种飘摇不定的东西。
活动三,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是释放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的物质。第三个活动反映的是化学变化,及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中寻找证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变化中的现象,从而做出推理、判断,为后面分析物质变化的具体事例做好铺垫。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好实验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将严谨、仔细、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当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学生在这里要锻炼的是学会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实验、进行必要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最后要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并且能够对数据在老师的要引导下,做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这些都是认知的变化,在备课时一定要估计到。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本次的讲课,教学设计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通过三个活动,学生按照我预定的目标,可以说高效率的落实了教学设计,是设计与教学实际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三个问题。第一、学生在做蜡烛的熔化实验时,由于我是事前在锡箔片上放上了蜡烛块,为的是节省实验时间,但是由于放的太多,蜡烛融化之后,影响了学生观察蜡烛加热后再冷却的实验时间;第二、学生再将蜡烛融化之后,有的没有及时撤离酒精灯,继续加热;原因是老师在做实验前交代不清,强调不够所致。第三、学生在做蜡烛点燃的实验时,学生在燃烧皿上已经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仍旧在加热,致使有危险发生,原因是老师在做实验前交代不清,强调不够所致。解决出现问的方法是,1、做实验时,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动手做实验,老师不要包办代替;2、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对于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一定要特别强调,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有两处:1、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前,然后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这一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这次通过改进,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猜测是基于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科学的验证之间建立起很好的联系,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对实验的验证有了一个明确地认识,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人人参与实验,人人有体会,有收获,有发展,实际的教学效果非常好。2、教学的导课,采用情景导入,由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开课引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蜡烛流泪之后为什么会变成灰烬?”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设计开课,与本课的教学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因为点燃蜡烛,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真好遥相呼应。学生说,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自己没有了。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说:由此我们知道了蜡烛在燃烧之后,发出了光和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千百年来,蜡烛在文学家的笔下成了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一种精神象征,而在科学家的眼里,蜡烛的这种奉献精神的实质却是能量的转换,蜡蜡烛燃烧后,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等。文学家看到的是事物美的一面,具有象征性的一面,而科学家却探究的是事物的本质。愿文学的美与科学的真伴随我们快乐成长。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首尾遥相呼应,同时在科学课上有意识的渗透一些文学的元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让学生用多元化的目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万事万物,而不是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效果非常的好。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如果重新让我上这节课,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之后,再设计,以实验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做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数据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解释数据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这些一系列的能力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积极引导的基础之上。比如给蜡烛加热的实验方案、点燃蜡烛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脑设计,学生进行汇报讨论,而不是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学生设计好一切,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的想法是,从角色转变的角度来重新设计可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任,而教师的作用时适当的引导、点播,把创新的观念融入课堂。
听课的教师对着堂课的总体评价是:1、设计思路特别清晰、流畅,2、教学思路流畅,知识的渗透具有很强的层次性;3、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己获得基础上,而不是老师灌输的;4、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的热情高;5、精心设计的环节比如让学生在实验前猜测,处理的非常精彩;6、导课非常新颖,首尾相应,以蜡烛引入,以拉住结束,古诗的引入,让本课具有文学美的色彩,又有科学真的一面,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地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7、教师的语言非常的美,具有语文的文学的特点;8、学生的实验做的非常有秩序,改变以往的状态;9、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有效地培养;10、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然后做有机的指导,比如学生在判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之后属于哪一类变化?学生的答案出现了两种不同,教师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讨论,在学生不能明确作答时,教师通过适当引导、点播,解决此问题;10、重点与难点突破做到非常有效。不足之处是:1、做实验前对学生应该做必要的强调,2、对于学生的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去纠正,而不能忽视;3、板书有些乱。对我的启发式,作为科学老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宰,另外教师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学素养地有机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4: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