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不断质疑、解疑,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有效的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论趋于完满。
英国教育家哈里.麦多克斯在其所著的《学习方略》一书中说:在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中,任何个人都要“受着榜样和别人成绩的影响,这是相当普遍的真理,要是你的成绩保持在高水平上,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和那些在学习上很努力的人交往,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学习速度较慢的人来说,往往具有‘加快’作用。”这些也是对小组讨论在学习效益方面的肯定。
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变的更加宽容与谦虚;
(2)小组是一个集体,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对集体负责的精神。
(3)有利于“互助”、“合群”、“合作”、“民主”以及求实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性质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自己得出小数的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学生们测量后得出:0.2米=0.20米=0.200米,此时,提出问题:“观察和比较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反馈学生得出以0.2为标准,在0.2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0.200为标准,在0.200的末尾去掉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接着教师出示:0.1——0.10;0.3——0.30;
0.4——0.40;0.5——0.50……几组小数,让学生每人自选一组小数,先独立思考,在两个正方形的纸上画一画,比一比,然后小组内交流,看看刚才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不是小数的普遍规律,小组内讨论后,反馈交流组内讨论情况,进而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这样使学生不但能够得到结论,而且能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
例如:讲授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128+72)×50=128×50+72×50
(46+24)×3=46×3+24×3
(80+8)×125=80×125+8×125
引导学生讨论:“请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给10分钟时间)请大家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的同学发现这三个等式左右两边都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只不过左边的算式是先求和再求积,有小括号,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求积,再求和,没有小括号。”
“我们组发现左右两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几个数。”
“我们还发现每道题有两种方法解答,在计算时都有一种方法简便,一种方法不简便。”
“我们发现左边的50、3、125只用一次,而右边的算式用两次。”
“我想补充,我们小组还发现左边的算式都要先求两个数的和,再乘一个数,而右边的算式只不过用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个数。”(此时教师紧紧抓住“分别”一词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位同学回答时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哪个词?(“分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是这样的吗?第一道题左边是(128+72)×50,而右边就是用128和72怎么样?分别去乘50再把积相加。两个同学互相说说另外两个算式?”
同学们发表意见:
“第二道题等式是(46+24)×3,右边用46和24分别去乘3,再把两个积相加。”
“第三道题等式左边是(80+8)×125,右边就是用80和8分别去乘125再把两个积相加。”
“刚才我们通过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说一说?”(找两三名同学发言)
出示规律内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这样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讨论探索总结出来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