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情景导入
|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画家、摄影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去领略
|
|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检查预习
| 1.那位同学能读出下列词语的读音?
藻: 荇: 遂:
2你了解苏轼的吗?请展示你了解到的苏轼。
| 学生发言,展示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节奏。谁能试读一下下列语句/
(1) 念|无与为乐者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水中|藻、荇交横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
| 请同学们注意节奏并做标记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 使学生在诵读中掌握节奏,体会文章的意蕴
|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学生的合作自学情况,(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说出屏幕上所显示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文章内容
|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同桌合作探究解疑,记下不懂的语句
2.学生发言
3同学评价,指出不足并补充
|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文言词语积累祭及文句翻译情况
|
五.赏析月景,感悟意境、心情
| 1品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写月光美景的?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描绘月景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全句无一个“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
3介绍苏轼写这篇散文的背景,要求学生细读本文,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提示:要求学生紧紧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揣摩(学生先自己赏析,教师引导点拨)
4月光慰藉了诗人的灵魂,谪居之人在月下领略到世间的美好,由此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胸怀?
| 学生发言、讨论
| 体会写景语言,把握意境,感受心情
|
六.走近苏轼
|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大胆发言,与这位大文豪直接对话。
| 学生自由发言
| 激发共鸣
|
七.教师总结
| 总结:本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同时也溜露出贬谪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它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者作者皎洁而清悲凉的情怀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更要体会苏轼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
|
|
八.拓展迁移
| 月光能激发无数诗人的才情,他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和“月色”的诗句吗?
| 学生思考,发言,诵读
| 拓展记忆 知识整合
|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二、三题
2.将《记承天寺夜游》改成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
| 巩固字词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抒情
|
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字词注音:藻 荇 遂
2行文思路: 起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景色:“庭中空明”,“竹影交横” 借景抒情
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