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 “土壤” 前两课我们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 研究土壤
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
|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
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引导学生谈论土壤中都有什么?
| 学生汇报自己对土壤的了解。
| 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
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 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 1. 参考课本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 2.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3. 再次阅读课本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 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
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 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
| 1.学生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2. 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 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
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形成科学概念。
| 交流实验结果,形成科学概念。
| 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
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 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自学结果。
| 自学课本第54页,交流自学收获。
| 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
板书设计
|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